贾红杰 邓树生 张况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中国十八大以来倡导和推行的精准扶贫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落后农村地区如何摆脱贫困现状共同进入小康社会,是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
马克思认为制度贫困和生产力贫困是贫困的主要原因,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制度扶贫和生产力扶贫。当前中国倡导和推行的精准扶贫就是从制度和生产力两方面创新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提出的扶贫理论。2013 年11 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件提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做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具体工作部署,至此明确“精准扶贫”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世界银行曾提出将“职业教育减贫”作为教育减贫行动的重要项目之一,该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最终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接受和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修订版)》中明确提出“应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担负着培养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任务,是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和加快脱贫速度的重要保障[2]。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实现贫困人口有效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让贫困农村地区人民能够共享新时代成果的途径之一。职业院校与政府部门共同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本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领域。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 年)》等系列文件,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通过在高等学校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村贫困地区成立特色产业基地、示范推广新成果等行动深度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重点抓住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形成与新时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3]。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全国已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4]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通过依托职业院校开展面向农村的精准培训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对培训实施工作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开展精准培训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稀少,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论述职业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意义和重要性,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相对优势及宏观层面职业教育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策略等方面。本文将通过对职业院校在面向农村精准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职业院校提高培训覆盖率,提高培训可及性,提高各方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等方面提供参考指导,为推进智力、技术、人才等资源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助力农村农民脱贫致富。
自精准扶贫工作推行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位统筹、协同规划,把职业教育贫困资助政策与扶贫办等扶贫培训资助政策有机结合,联合共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基地,搭建服务’三农’培训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3]。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免费中央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在面向农村培训时要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要根据不同类型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需求,分类组织实施各具特色的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创业培训”[5]。
过去各地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采取扶持增收产业、移民搬迁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主要形式开展,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农村扶贫的宏观政策从扶贫开发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换,这意味着要更加有效地应对农村贫困问题。职业教育面向农民工精准扶贫就是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这也将是职业院校所要承担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借此推动农民工实现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和体面劳动,达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6]。目前,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2.2.1 转变农民旧有的落后观念 主要通过举行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宣讲政策制度,发放编印各种宣传手册,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农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消除他们头脑中等、靠、要的落后观念。
2.2.2 传授农民先进的生产技术 依靠职业院校科研和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先进技术人才等到实地手把手指导和传授他们先进的种殖技术,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化种养结构,提升种养水平。与此同时,相应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基层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7]。
2.2.3 提升经营管理意识和水平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农业慕课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财务、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使其尽快成长为新型农民,提高农业发展的持续性。
从职业院校角度来看,在面向农村精准培训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职业院校实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培训内容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存在内容同质泛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育供给与农民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脱节。二是培训资源供需错配。常常出现培训对象组织难、培训过程管理难等培训目标群体不主动的情况。三是培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且流动性强。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特别容易在短期内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其次,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培训方式相对粗放,培训方法单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培训时间安排与农时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冲突的状况,导致培训组织效果往往不理想。
最后,职业院校在培训开展后的培训后续效果跟踪服务不到位。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吸收以及扶持政策的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一旦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培训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对培训助力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的重视不足,导致在具体实践中最终以农民创业成效不明显等结尾。
针对以往面向农村培训过程中由于粗放等原因导致的种种问题,结合具体实践提出建立以"精准瞄准按需供给、分段分类培训、训后跟踪指导"为特征的培训模式,助力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培训工作,深化农科教融合,为农村夯实人才基础,进一步推动农村、农民脱贫致富工作,最终达到农村发展提质增效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贫困农村地区的“造血”功能,有力带动片区脱贫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通过形成职业学校、政府部门、涉农企业“三方联动”培训机制,共同设计培训内容和方案、制定培训管理机制,监督服务机制等,并严格推进培训方案的实施。在面向农村精准培训的各个方面做好调研下足功夫,以便能够实现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管理的后勤服务和训后指导创业等方面做到精准施策,方可大大提升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职业院校在一个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帮助农村贫困地区分析地方特色找准产业定位,通过认真调研和精心培育,将该地产业发展成为产业链。被扶持的当地产业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二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三是产业的发展是绿色可持续的;四是拥有一定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7]。在此前提下,首先学校要联合政府部门和涉农企业进行充分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结合调研情况仔细诊断与分析,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学员特点,科学设计分类分项培训实施方案,通过不断实践与总结形成培训实施总方案和相关培训管理制度。同时为培训对象科学设计开发接地气、分层次、可推广的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对培训课程模块进行优化、组合与匹配,并开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科学实用的培训教材,使得培训“解渴”“管用”,解决培训内容泛化而导致的培训与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意向紧密结合,实现精准瞄准按需供给。同时职业学校还要开发制作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供贫困农村地区农民在非集中培训时间能够在网络上开展自主学习。在以上这些保障条件下,职业院校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面向农村的精准培训工作,并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强化实践育人,让广大的农村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成为实践教学的教室,力图实现契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根据贫困地区的产业特色培养对应的技能人才,提升农村人才培训的有效性,培养出“水平高、能力强、接地气”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职业院校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培训准备(场地、设备等)、培训组织(负责学员选送和召集参训人员等)、培训过程管理和培训后勤服务。这些过程虽然琐碎但缺一不可,应挑选富有责任心的人员来承担。最关键的环节是还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团队。通过将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农机推广部门的人员以及致富带头人和创业成功学员结合起来,组建成一支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既会教学又有技术还懂经营的培训服务团队,为培训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让广大农民学员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同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和服务团队。
一是推行全程分类分段、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职业院校实地调研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情况下实际情况如农闲与农忙、农作物生长周期与季节等适时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全过程分成若干段进行。在农闲时可集中学员到学校或者培训基地进行通用管理类课程培训,或者开展到学校周边示范种养企业进行的现场培训;而在农忙时则可以根据农事特点和农作物生长周期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开展培训。培训教师到乡(镇)或村屯开班,到田间地头和农户的养殖场,结合农作物生长周期开展现场培训。这样的培训方式有效解决了培训时间安排与农时、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冲突,培训对象组织难,培训过程管理难的问题,同时现场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强,农民又可以现学现用,培训效果非常好,又解决了培训内容对接难的问题,这样分段分类培训的模式实现了让农民学习与生产两不误、双促进的目的。二是采取灵活办班形式和授课方式。职业院校根据农村当地的种养产业布局特色和农时以及培训对象特点,采取灵活的办班形式,如采取“一村一班”“一屯一班”等培训组织形式。有些村屯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人口分布相对分散,集中培训有难度,因此灵活采用“一村一班”“一屯一班”有利于激发当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采取“三实一虚”的授课形式。职业院校的精准培训必须要做到办班形式多样,教学方式方法灵活,与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紧密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坚持“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运用“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农家课堂”三个真实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自主学习等授课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固定课堂是指将学员集中到学校教室实训室和周边示范种养企业进行通用管理类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田间课堂是指直接到田间地头、种养场开展现场集中教学,传授种养技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提出整改方案,农民边学边做。农家课堂是指教师深人农户种养场进行个别培训指导,对症下药,立竿见影。网络虚拟课堂是指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微视频课件等),让学员在网上自主学习。“三实一虚”的授课形式解决了培训方式粗放、方法单一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在一段精准培训结束后,参与培训的服务团队里的培训老师通过采取现场回访、电话回访和网络回访等方式跟踪受训贫困农村学员,并与学员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不断为参训学员发展种养产业提供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同时从受训学员处收集针对培训过程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不断完善培训项目提供资料。通过强化训后跟踪指导服务,让受训学员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出受训学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激情。此举不但解决了农民训后跟踪指导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更提振了受训学员脱贫致富的信心,极大的推动了受训学员通过大力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行动目标。
加大职业技术培训是职业院校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全力实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机构应主动统筹资源,积极创新有关机制,恢复县域三级农村职业教育及培训关系网,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彰显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提振作用。职业院校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当地需要的特色产业,努力形成“授人以渔”式的对口支援机制体制[8]。切实做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系列部署,担起职业教育的使命,助力农村地区实现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