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 禤美琦 吕峰 罗英极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7)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背景下,广西与老挝的农业合作日益加深,通过人才培训抓住合作机遇,大力推广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老挝当地和大量到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搭建广西农业“走出去”的良好平台意义重大。“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是国家农业农村部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的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援外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利用自身的区位、技术以及人才优势,为老挝当地政府培养专业农业技术人才输出“中国方案”。实践表明,通过中国老挝合作人才培养研究,推动了老挝农业进一步发展,扩大我国农业科技对老挝的影响力,增进我国与老挝友好关系。以此实践为基础,探索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路子和方法,为提升国际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合作培训老挝农业技术人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和“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两大平台,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二是联合老挝农业政府部门,对老挝农业和林业部下属、老挝高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和种植户进行培训。
为了满足老挝各地不同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一个“五步循环”流程,包括培训定位、确定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跟踪评估及反馈等五个步骤(见图1)。
图1 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式培训基本流程图
通过5 个步骤的不断循环,全面进行培训课程体系的开发改进及培训方案的制定,规范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设计、实施、监控等所有环节,以规范的流程保障培训质量。
老挝农业相对比较落后,很多农业技术知识对老挝农业技术人员来说是陌生的,枯燥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难以理解。培训过程中结合老挝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课程,确定了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内容主要以“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成功试种,且适合在老挝推广种植的优良农作物种植技术为主,例如火龙果、哈密瓜、水稻、玉米、有机蔬菜等标准化种植技术。把当前最新的农业技术融入到授课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中,使老挝农业技术人员更易于理解。
通过给学员打造一个全实景、讲练一体的学习环境,将培训课堂搬到示范种植基地,依托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种子生产与经营实训基地等基地,以及广西金穗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教学活动,观摩和部分参与基地中正在开展的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动物疫病防治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科研项目,学员能接触到前沿农业专业知识,短期高效培养学员的专业技术技能,让老挝农业技术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着。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老挝农林研究院共同建设“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试验站赋予培训教学、技术研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观光旅游、国际交流六大功能于一体,目前主要以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当地农技人员为主。培训采用“研究—实训—应用”的培训方式,由中方指导老方农业技术人员学习和实践,如指导筛选和培育适合老挝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作物栽培技术等。
培训效果评估与监控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培训效果的评估主体包括学院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老挝培训管理人员、老挝受训农业技术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估培训效果,培训质量的测评数据更加客观和全面;二是从编制培训活动方案、制定培训质量监控办法、建立培训实时反馈制度和实地调研训后学员等四个环节开展培训评估,训前、训中和训后评估与监控体系。培训期间的形成性评估,有助于及时在培训过程中调整培训方案及课程[2]。总结性评估则是调研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在训后的实际工作表现。通过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行效果评估;三是和老挝农林部和院校配合,建立老挝农业技术人员训后跟踪服务的信息化数据收集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技术培训需求、培训期间测评、学员的咨询、培训后回访等信息收集齐全,进行精准跟踪服务。
整合优质资源,集合各涉农行业的优秀人才组建多元化培训师资库,包括高校教师、农业科研单位专家、农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培训师资具有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也熟悉企业经营。其中职业农民在田间地头授课,能充分拉近与老挝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距离,为他们在老挝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典型案例和学习榜样。通过前期工作,针对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已经建立了师资库,根据不同培训内容能选择不同师资,充分满足培训需求[3]。
采用“研究—实训—应用”的方式,为老挝各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农业研究单位、职业院校以及农民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及管理培训班共100 多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初步形成“制定可靠的质量评估—切实的课程—正对性的培训—实践运用”的培训形式。通过“五步循环”的标准化培训体系对老挝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发现参与的人员具有层次性,经过5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形成了一个比较可靠的评估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制定不同的训课程体系进度及培训方案。目前根据该体系已制定出作物育种、无公害栽培、大棚栽培等符合老挝国家技术人员的培训课程。举办老挝农村发展与减贫官员研修班、老挝蔬菜种植与经营培训班、老挝(水稻、玉米、番茄、香蕉、芒果、柑橘)种植标准化培训班等培训班。联合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园艺技术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实践场所,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
目前中老农业技术人员试种了236个农作物品种,从中筛选出适合老挝种植推广的农作物优良品种60 个,制定种植标准6 项。老挝万象市塞塔尼县金花村村民在没用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前,由于缺乏农业种植技术,种植的水稻、蔬菜病虫害多、产量低,大部分农民种植只能维持生计。村民到“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基地培训学习后,蔬菜和水稻种植产量提高了,收益也提升了。目前“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在金花村建设有13 个示范大棚种植有机蔬菜,经过系统培训后,累计有30 户农民承包过大棚种植蔬菜,掌握了大棚和露地蔬菜种植技术,大棚种植户平均每户每月收入约1000 元人民币。通过大棚蔬菜种植示范作用,带动金花村40 户农民开垦荒地进行蔬菜种植,年种植蔬菜面积超过7hm2,平均每月每公顷收入约9000元人民币,在当地算较高的种植收益。金花村现已成为老挝蔬菜种植示范村、中-老合作减贫样板村,有多户贫困户通过蔬菜种植盖起了新房子,明显改善了生活,成为老挝政府宣传推广产业脱贫的典型,当地政府多次组织各地农民到金花村进行参观学习[4]。
通过培训效果评估与监控体系的建立,充分了解学院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专业素质和老挝培训管理人员、老挝受训农业技术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在培训过程中进行精准的跟踪服务,使各类受训人员得到最大提升。
培训教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既具有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也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已建立培训师资库,根据不同的学员,培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教师。通过参与人员的反应,认为该培训师资库非常有必要,能使培训人员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各项知识,学习技能又快又好。培训师资库还需不断完善和壮大,希望更多具有这方面才能的人才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打造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合作开展的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上也存在有的问题,包括老挝当地政府培训经费投入少,缺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培训覆盖面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举措进一步推进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升中国-老挝合作农业技术人才培训质量。
老挝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属于国际培训,包括课酬、住宿、交通等各项支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目前老挝经济落后,政府在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的经费支出较为有限,主要依赖于中方提供经费支持,但中方的经费支持始终是有限的,所以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较狭窄。如要大规模开展老挝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就必须在老挝当地开展培训,而且必须要健全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老挝当地政府要将培训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鼓励引导企业共同参与到农业培训工作中,利用市场手段筹集培训资金,针对中资农业企业生产香蕉、火龙果等专项需求开展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老挝农业技术人才反哺企业发展,最终形成以农业院校为主体,中资企业主动积极参与,老挝试验站和公司农场为基地,最终形成农业技术研发、培训、推广相结合的老挝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
针对当前老挝专业化农业培训队伍过少、培训教师知识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中方政府和院校要与老挝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充分交流,促使老方能充分认识到农业培训的重要性。中方配合老方开展农业师资培训,与老挝国立大学农学院、东坎商农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强合作,接受老挝农业教师到中国参加师资培训班,增强其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老挝农业技术人员培训自身造血功能[5]。
首先提升中国培训师资的英语水平。目前老挝农业技术骨干能掌握英语,但大部分中方教师还无法胜任全英文授课,在培训授课过程中使用中文,再由翻译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但翻译普遍不熟悉农业专业领域知识,授课的质量和效率较低。老挝受训人员普遍反映希望教师能采用英文甚至老挝语授课。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通过开展英语培训班、外派短期出国、常驻老挝基地等措施,加强培训教师外语水平,同时外语教师也要参与农业技术课程教学和科研,提高农业技术翻译水平;其次,大规模开发老挝语培训教材。老挝当地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基本没有掌握英语,为了扩大培训的受益面和覆盖面,有必要将教材、课件等优秀的教学资源翻译成老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