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20-11-25 06:14胡志玲
名师在线 2020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学文本心理

胡志玲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深入了解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将心理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不仅肩负着传递语文知识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为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首先,这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必然要求。初中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学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就能避免走入成长误区,使其在健康心态的引领下,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面对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健康成长。

其次,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多以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弱。而新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最后,这是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不能单纯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育人要求,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道难题不会做,一篇课文不能理解,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等,都会让学生感到烦恼,慢慢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1]。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当发现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要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语文学习的信心。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能够用于对学生的心理指导,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益素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当然,教师在应用教育心理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根据初中语文特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将教材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融合,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

例如,《孙权劝学》是一篇篇幅比较短的文言文,作者用精练、细腻的文笔将文本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认真思考、揣摩三人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形象和特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同时,笔者还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三人论学”的情境,并提出问题:“文本中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等都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假如大家是编剧,会怎样编写文本内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改编文本内容,并分组进行表演。”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对教师创设情境的意图形成深入体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思考:是什么让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他经历了什么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心理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知道小弗郎士从贪玩变得十分爱学习,是韩麦尔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点醒了他。同时,学生也会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打动。

(二)精心设计初中语文教学环节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教育心理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学有所获,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促使其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3]。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般采取如下方式来设计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树立榜样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可以以文本中一些比较典型的英雄人物事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文本内容,学习文中的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4]。例如,在教学《芦花荡》时,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老头子”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体会“老头子”在面对敌人时表现出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仔细揣摩和分析,心中自然会对“老头子”产生敬佩之情。当学生大致了解文本内容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文本内容,让学生升华自身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利用事例,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文本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笔者利用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仔细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人物的心理特征,同时,笔者利用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我来说木兰”为主题进行演讲比赛,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花木兰。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引导他们挖掘花木兰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了解花木兰的人物形象特征,感知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

3.为学生营造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心理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科学地融入心理教育,综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心理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成员来改编剧本,并分角色进行扮演,重新展示文本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文本故事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会自我反思:我在处理和解决一些事的做法上是不是不够聪明?我有勇气、有胆量去揭露虚假吗?我爱慕虚荣吗?在思考、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改善心理教育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好地融入教育心理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需要教师营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氛围,改善教学环境。而要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让学生放松下来,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邓稼先》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视频,接着用语言导入所学内容,介绍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物理学家邓稼先,让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你认为邓稼先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搜集的关于邓稼先的故事,并做简要评论,这能让学生深入感受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笔者也时刻关注各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学文本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心理感受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