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究①

2020-11-25 04:27:22曹晓君
现代英语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译法音译意译

曹晓君

一、 引言

当今的大学英语学习过分重视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元素过多,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因此,我们必须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该领域的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但是没有把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译结合起来。文章旨在探索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不但能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 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和难题

2013 年12 月大学四六级考试改革后,翻译部分由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并且考纲新增考点“中国传统文化”。自此,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在四六级考试中难住了很多大学生。例如,很多考生觉得剪纸、舞狮、灯笼、元宵节、农历等词汇都很难翻译。因为很多学生对中国的部分传统文化知识一知半解、不理解甚至理解错误,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轻精神和内涵阐释,做不到准确的翻译,翻译的内容往往词不达意。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学生对于“文化翻译”内容总会成为难以提升的知识环节,翻译中的错误明显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较差,翻译时断章取义,具体错误包括以下几种:

①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例如,“红灯笼”red den ̄glong(正确翻译:red lantern);

②逐 字 翻 译,断 字 取 意。 例 如,温 泉 warm waterpool(正确翻译:hot spring);

③错误意想和意译。例如,缆车fly car(正确翻译:cable car),有的学生想到了缆车的运行状态,如同在空中飞行。有的学生是不会翻译“电缆”这个词。

④牵强附会,强拉硬扯。 例如,泰山翻译成Tailand,有的学生可能觉得泰山和泰国(Thailand)发音类似(正确翻译:Mount Tai);

⑤汉语意思理解错误。例如,“濒危动物”翻译成dead animals(死了的动物,正确翻译:endangered ani ̄mals);

⑥地名意译。乌镇翻译成Black town(黑镇,正确翻译:Wuzhen)等。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及翻译方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思想、文字、语言、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方法

下面以一段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练习为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1. 音译

(2) 在4个配齿条件中,装配条件最严格,也最容易被忽视,往往由于齿轮相互干涉而导致设计失败,工程技术人员对其应引起足够重视.

例如,“道”,可音译为Tao(旧音译)或Dao(新音译)。«道德经»可音译为Tao Te Ching。“老子”音译为Laozi。

2. 直译

例如,“春秋时期”可译为“Spring and Autumn Pe ̄riod”。

3. 意译

«道德经»的意译名称是Laws Divine and Human。根据老子的意思,“道”可译为truth 或者the divine law。到底选择哪一种翻译,要根据“道”是在单独的句子里,还是在段落里由上下文的情况来确定。“土生土长的”可意译为“first originated”。“崇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这种句子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Taoism recommends the discarding of all desires and worries from ones mind,and encourage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 ̄acter and the nourishment of human nature.”

4. 音译+意译

例如,“道家”译为Taoist。Tao 是“道”的音译。“-ist”是表示“家”或“者”的英语后缀。

“道可道,非常道。”其含义是:真理是可以知道、可以认识的,但不一定是大家常说的道理。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意为“天道”或“真理”。第二个“道”转化成了动词,是“说道”“知道”的意思。故此句可译为:

Truth(The divine law)can be known,

but it may be not the well-known truth(the law wellknown to you).

or the truth known to you.

“名可名,非常名。”其内涵是:天地万物可以取个名字,但是名字并不等于实际的天地万物。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都是名词,都是“天地万物”的意思。第二个“名”转化成了动词,是“取名字”的意思。故此句可译为:

“Things may be named.

But names are not the things.”(许渊冲,2017)

6. 拆译法或合译法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不好理解,拆开来就好理解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含义是“天地一开始是没有名字的,有了名字后人才知道万物是什么”。故此句可译为:

“In the beginning,heaven and earth are nameless.

When named,all things become known.”(许渊冲,2017)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人应该没有主观愿望,才能客观地看出“道”内在的玄妙;又应该有主观愿望,才好观察“道”无限的外在表现”(许渊冲,2012)。这句话中把“无”和“欲”结合起来,把“有”和“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宗旨。这里就用到了“合译法”。此外,翻译这句话还需要用到其他翻译方法,例如,省译法。副词“常”对句子的意义影响不大,故可以省去不译。“欲”,即欲望。“观”,即观察。“妙”,即奇妙,翻译这些词都可以用直译的方法。“以”表目的,可以理解为“为了”,“其”指的是前面句子里提到的“道”。“徼”是“极端、边缘”的意思,这些词都可以用意译法。综合多种翻译方法,此句最终可以译为“So we should be free from desir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mystery of the di ̄vine law,and we should have desires in order to observe its external manifestations.”(许渊冲,2012)

四、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复合型人才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实现创新发展,这不但要求传统文化从基础教育抓起,还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教育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陈宝生,2017)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心理倾向、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不少学校只重视专业和英语教育,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集体、民族和国家意识,自私自利,功利主义观念占主导地位;还导致了新时代大学生拥有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取向紊乱。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同时,探索如何改变由英语培养人才的一元模式,采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育模式,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翻译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一)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类必修课,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内容,制定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从教育教学制度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作为大学语文课的必修课程,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学习«道德经»«论语»«庄子»«李白诗选»«红楼梦»等,然后讨论、写评论和考试。以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大学生就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未来可期。

(二)建设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示范专业点

加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专业建设,建设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示范专业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培养符合传统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

鼓励大学生成立并积极参加多种类型或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协会、兴趣小组或俱乐部等。例如,戏曲社、书法协会、民乐和传统舞蹈协会、民间艺术社团、传统美术协会、曲艺社、传统体育俱乐部等,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形式,发掘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和潜能。课余时间(早读、晚读等)要求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技能大赛,丰富拓展校园文化。

(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

加强面向全体高校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部,2014)”定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讲课比赛等,提升高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五、 结语

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能力欠缺。其原因就在于基于英语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习者几乎没有受过系统的中文训练。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翻译困难等问题,必须采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重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常用的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等,该研究又进一步探讨了转译法、拆译法和合译法。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学会通过音译、直译、意译、转译、拆译和合译等方法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对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译法音译意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38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9:18:09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含能材料(2016年9期)2016-05-08 13:19:08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海峡科学(2011年10期)2011-03-22 02:45:00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
外语学刊(2011年4期)2011-01-22 05: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