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辉 通化师范学院
目前城镇化建设正在高速进行,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早已淡出许多人的视线,尤其是在学校城镇人口较多的情况下,人们对民俗体育的认识也更加表面。但无论是对于这项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传承价值,还是对于民俗体育为我们的身心素养的提升来说,民俗体育都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民俗体育在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但在正式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阻碍中小学民俗体育教育的问题,才能使民俗体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其真正作用。
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对于精神和思想的追求更为广阔和深远,这就促使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再次大规模出现推广。民俗体育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各个节气、节日、特殊时期进行的各种各样不同规模的传统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是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而产生的,蕴含着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情。在如今国家支持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民俗体育更要把握好时机走进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更好的推广和传承体育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的和谐规划,为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自由活动健身的场地和空间,有利于民俗体育的发展渗透。同时,民俗体育作为更贴近群众的体育运动方式,能够更明显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减轻人们在工作学习中的压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民俗体育能够弱化城镇文化体系建立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城乡文化的真正交互,推动新型城镇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中小学生作为青少年,更能发挥民俗体育的日常性特点,将民俗活动带到日常生活中,促进新型城镇文化体系发展。
民俗体育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一环,却很少在传统文化保护中被人们提及,其独特性和历史性很少为人重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融入民俗体育文化,引领学生接触民俗体育项目,了解民俗体育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核,对于民俗体育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民俗体育发源时大相径庭,但民俗体育中蕴含的集体文化和生活化的信息却是我们不能割舍的历史记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重视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小学体育课程早已成为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教学体系的课程,其教学模式及考核标准都有十分全面的规则,在这样形成体系的课程中贸然加入民俗体育,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1]。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其形成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历史文化经历,但这些文化早已与如今的中小学生相距甚远,其过高的自由性也会破坏体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在体育课堂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学生难免对民俗体育是否可以真正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应对体育考核产生怀疑,从而难以真正融入民俗体育的活动当中,导致民俗体育的加入只是一具空壳,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有效作用。
重视民俗体育教学时间尚短,在此之前人口城镇化早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导致了许多对于民俗体育具有深刻了解的人才早已流入城镇其他部门,很少主动从事民俗体育的教学工作[2]。如今体育教学系统中大多是体育相关专业的专门性人才,但由于过往并未对民俗体育起到足够重视,导致了民俗体育相关的人才大量流失。如果学校不重视民俗体育教学,自然不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培养教师的民俗体育知识,导致教师对民俗体育的了解不够深入,枉论开发新的民俗体育教学模式。最终导致教师很难真正在民俗体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进行民俗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了解到体育运动在中外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都可以接触到中外体育不同的各类项目。中小学生作为十分容易趋向于实时热点的人群,在接触的西方体育完备的赛制规则以及各项体育赛事之后,会天然的对这类简单易懂并且受到新闻报道较多的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借助简单的方式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3]。在民俗体育式微的情况下,很难让中小学生主动对其产生兴趣,甚至会被视为在体育课堂上挤占其运动时间的任务性运动,从而导致中小学生对民俗体育产生反感,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民俗体育并非一项枯燥无趣的体育运动,在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科普后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如今的情况却恰好相反。许多教师并没有重视民俗体育教学前的科普教学,直接进行活动这样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在并未透彻了解民俗体育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也并不能将民俗体育的内核传授给学生[4]。民俗体育如若只进行课堂上的短暂教学,就不能起到真正的推广作用,更不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民俗体育活动。加之民俗体育并没有完备的平台建设,仅仅通过课堂单一的知识汲取民宿体育文化,也对学生进行进一步了解产生了严重阻碍。
想要民俗体育在如今完善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合理的进行体育项目的挑选,让中小学生可以更加自然的接触民俗体育运动,并主动挑选适宜自己的运动进行日常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全面了解每位同学的身体情况以及同学们大致的兴趣方向,结合同学们的关注热点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的挑选。教师在引进民俗体育项目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在推进民俗体育运动进课堂的过程中,也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让同学们在接受民俗运动的情况下进行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引导同学们了解民俗体育的基本特点,使同学们逐渐对民俗体育产生兴趣并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入学习。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民俗体育的内核,才能将民俗体育更好的教授给中小学生。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专业的民俗体育人才,不拘一格进行民俗体育人才的招募,真正将民俗体育重要意义传播给大众。对于许多学校缺乏民俗体育人才的现状,也应当积极做出改善,可以设立民俗体育项目的相关培训,学校统一组织体育老师进行民俗体育的教育学习,保证教师具有教授民俗体育项目的基本能力,且真正意识到民俗体育对于体育行业的重要意义。政府应适当的设立相关的人才鼓励机制,引进民俗体育的真正人才,组织民俗体育的专业人员进行体育课程的讨论完善,为民俗体育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西方体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但阻止中小学生对于西方体育的追逐显然是难以施行并且不正确的。传播民俗体育并非是迫使中小学生只能学习民俗体育,而是要让中小学生体会到民俗体育的优点,发自内心的对民俗体育产生归属感,达到真正的体育文化自信。外来文化的入侵虽然会对中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本土文化却更存在耳濡目染的优势,学校应当将民俗体育融入日常的活动中,无形中让同学们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的接触和民俗体育文化的渗透,对民俗体育的教育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正确的引导会带领中小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学校正式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一环,因此疏而不堵才是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碰撞这一情况的正确应对方式。
真正了解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后会发现,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十分丰富,尤其是其中许多日常的体育项目极其适宜引入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中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强、团队意识强烈的阶段,恰好符合了民俗体育中丰富多变的体育项目特点,极易引起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正式进行体育运动教学前,通过多媒体放映或亲自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的科普,并适时加入民俗体育的传统文化背景,在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兴趣以后进行项目的开展。课堂教学以后,教师可以举办与民俗体育项目相关的比赛,引领学生更多的关注民俗体育,更多的参与到民俗体育的活动中去。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具有传统意义的民俗体育恰好可以把握住进行推广和发展的机会,进行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而对于民俗体育来说,中小学教育则是进行民俗体育推广的重要阵地,介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民俗体育更容易融入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性和趣味性把握住中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虽然如今民俗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仍在起步阶段,依旧存在着难以适应中小学课程、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模糊、被西方体育侵占生存空间等情况,但我们更应转变就学方式,通过各种手段使民俗体育真正融入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中,甚至走进日常生活之中。我们要让民俗体育以中小学生为根据点,在城镇化过程中起到其独特的文化融合作用,并将这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为中小学体育教育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