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丹,姚俊明
(济宁医学院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日照276826)
信息社会对信息人的培养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对知识的讲授转变为讲授“知识的知识”即“创新的知识”。时代的变化也要求个体能在生产实践中迅速地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尤其是在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但课程思政是在区域实践层面产生的工作理念,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1]。而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2]从信息的角度指出教育过程是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并从研究信息的相互作用机制角度寻找教育的根本规律和实现教育学理论的重构。笔者从教育信息势的角度着手,给出教育势的理论逻辑和公式即为教育信息势=专业信息势+情感信息势,并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是激发情感势。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兴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制定课程思政案例,对每个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思政元素分析和结果分析,为Android 程序设计课的课程思政提供改革和实践经验。
知识的有序结构-智慧素质,是在“情感势”和“意识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中形成的。而产生非线性的重要条件是系统远离平衡态,因而要求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推动势。学习中的情感势是一种内在势,意识流是在这种内在势的推动下产生的。所以,当学生“不爱”的时候,即“情感势缺失”的时候,需要外在势来激励。这种外在势就是笔者所说的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势。现代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营造教育信息势[3]。从中可以得出教育信息势的营造由两部分势组成,专业信息势和情感信息势组成,教育信息势=专业信息势+情感信息势,其中专业信息势的营造是显性元素,情感信息势的营造是隐性元素,课程思政则是挖掘出与课堂知识点中差别最大但联系最紧密的德育元素。专业课程的讲授要求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维度的培育,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所闻、所见、所学中触发而成,而“课程思政”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恰恰是点燃学习动力的“催化剂”,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增大情感信息势。
如果“课程思政”只是就事论事,将零散而毫不相干的问题放在一起,只能得到一些知识点,而不能建立信息势,也就不能激励情感势。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知识,学生在下边玩手机,睡大觉,最后考试的时候通过突击而完成,考完试知识就忘了,更别谈什么融会贯通,归根结底是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理想信念,缺乏科学精神,以为考试通过就是万事大吉,造成了大学教育产生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解决问题之道就要求教师不仅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德育教育,增大情感信息势,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在各学科中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智能,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价值观自信,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理想信念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一个人的梦想、见识、格局、毅力等因素决定了其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唯有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这个大范围内,才能由小我走向大我,才能不仅局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正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以势科学原理揭示教育过程信息相互作用的本质,最好的教育就是信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生产最大的信息量,从而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的教育,同时能够使教育过程作用量做小的教育,即集约型教育[5]。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引导个体去认识生活的艺术。掌握生活的艺术,在面对生活的真实情境时,能充分发挥潜能,灵活采用各种方式,熟练解决遇到的种种问题[6];好的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在差别很大的事物中找到内在的联系,好的教育就是“讲大道理”,就是融合性教育或者跨学科教育。
好的“课程思政”教育就是从跨学科的元素中利用联想寻找与专业知识差别最大但联系最紧密的德育元素,用各种信息势去激励情感势,使受教育者在情感势的推动下对客观世界产生“意识”的愿望和追求,意识的持续积累形成“意识流”,成为知识。正如我们知道的,尽管在教育中外界的环境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不论外部予以什么样的激发或者引导,一个人发展变化的根本内在动力总是源于他自己的内心深处。“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激发情感信息势。鉴于课堂学时和课堂时间的限制,采取在最短时间内传授最大信息量的教育方式,采取集约型教育。
推动最好的“课程思政”的手段则是在教育过程中生产最大的情感信息量、从而营造做大的情感信息势。而最大情感信息量的营造就是“讲大道理”,融合各种学科知识的大道理的教育,大道理的本质上包含着大的信息梯度或信息势,能激励大的情感势,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的那种“追求”和“爱”。大的情感势推动下,才能出现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线性非平衡作用,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思维分岔,产生智慧素质[7]。而大道理就是实行跨学科的融合教育。正如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智慧象征的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是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先驱伟人,彰显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1)现有研究
理工科的“课程思政”的教育信息势的进行课程思政的几个切入点:文献[8]探讨的是用人文视野关照科技发展角度着手,主要从科技活动人文精神、科学思维启发、专业伦理渗透、为民服务情怀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文献[4]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角度出发,提出“课程思政”要服从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不仅系统而科学地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建立知识与人、与生活的多向度交融关系;文献[9]提出在学校专业设置和运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运作、学科的教材组织和编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演讲中营造信息势。
(2)教学设计理念
Android 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解基于Google 公司的Android 操作系统开发手机应用App 的一门技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更新较快。同时该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笔者遵循集约型和跨学科教育,从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兴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的挖掘。以移动互联时代科技创新为主线,结合时事政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强国教育,以软件设计基本原则和产品设计的理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着手,增大情感势。
(3)设计思路
通过“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课前通过采用蓝墨云班课、数字教学等平台,实现有效教学资源管理。通过将含有思政元素的大量课程资源、习题上传到平台,以场景化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实践动力。课上采用问题情景的设定和思考问题的授课方式,在问题和素材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对思考题的解答,进一步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技创新的途径,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我国目前科技政策和对策,产品设计理念,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
(4)考核方法
更多关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考核的根本任务,以学生的全面健康成人、成长和成才为标准,在平台记录学生对含思政元素类教学资源的点击量和观看时长,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自评和小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情况等。
(5)预期教学成效
通过阅读素材及相关文献的查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了单纯讲解技术学生不知所用的局面;清楚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及我国的软件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有目标、有方向,为个人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设立目标,为培养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专业和人文基础。
本课程采取的是校企合作的青岛英谷编写的教材《Android 程序设计及实践》,通过如下环节设计第1 章Android 概述部分的课程思政案例。
思政元素分析:
素材: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及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10-14]。
本节课为概述部分,通过已知素材的整理和思考题设定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我国自主可控软件设计的紧迫性,以及华为的文化的理解,增强为软件行业做贡献的信心。
思考题:
(1)“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给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教训是什么?中美贸易战的实质是什么?
(2)从华为的做法来看,未来中国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3)从开源运动来看,开源真的意味着完全开放吗?谈谈你对开源运动的看法?
(4)从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来看,谈谈自身的职业规划?
结果分析:通过中兴、华为事件到中美贸易战,强调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自主可控成果,明确尽管我国的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努力钻研,为科技强国出力;从强化学生使用开源软件技术,打破垄断,为振兴民族软件产业创造条件。
案例描述:讲解用户界面设计时,在讲解专业课程的同时,加入问题思考,通过常用的手机App 产品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好的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只需要专业知识,这些App 设计时既是工具、平台,传播内容的同时,还承担着塑造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的责任。
思政元素分析:通过举例分析苹果手机简化的设计,减少了用户操作的复杂度和操作步骤,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尽管Google 网站主页极尽简单,却能在0.2秒就能搜索几亿个网站,背后是强大的数据库、服务器和搜索技术的支持,阐释UI 设计的简约思维。通过分析如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蚂蚁庄园、运动捐步、爱心捐赠等入口,微信的腾讯公益入口,高德地图的“身边公益地图”等利用“互联网+公益”新形式,通过简单、有趣、透明的方式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公益,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还有一类如喜马拉雅、得到等产品,这类产品通过把用户碎片化时间变成拓展视野、提升自身价值的时间[15]。
结果分析:明确好的App 产品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知识,好的设计还体现着产品设计者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产品观、价值观和企业发展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
案例描述:通过课外阅读《富兰克林自传》,学习富兰克林,做一个富有理想、敢于实践、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IT 界工匠。
思政元素分析:相对大一点的程序,有时还需要合作一起完成,这就需要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课程中的程序设计和调试时,很多时候会出现bug,这时就需要通过阅读LogCat 视图下的日志去查找和分析出现bug 的原因,程序设计者需要耐心,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有时问题一下子无法解决还需要上网查阅资料,程序设计和调试。
结果分析:程序设计和调试需要反复的不断改进,其中不仅仅单纯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精神。激励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培养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描述:讲解该章中的HTTP 网络通信通过采取一个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无线点餐系统,该系统采用架构是手机端+网络+服务器的模式。网络中思政环节通过扩展5G 知识,思考5G 和IoT 的关系,5G时代各个国家企业如何布局?5G 时代的变革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结果分析:通过对5G 知识的查找,明确5G 的特点是高带宽、低时延和万物互联。正是因为物联网的产生引发5G 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华为在5G 方面的优势体现在通信设备制造、基站建设、手机和芯片制造及标准上。诺基亚、英特尔、高通、三星也在纷纷布局。5G 时代网络的融合引发巨大规模的市场机会在于,只有系统级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政元素分析: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最新前沿5G 知识,对技术和国家政策及未来个人的规划具有很好导向作用。同时介绍我国民族企业的崛起,通过华为的发展,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是迁移默化的过程,仅仅在一门课程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同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又注重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专业知识联系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增大了情感信息势,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专业课中透出温暖的人文情怀,学生在听课时会有焕然一新之感,在收获专业知识之外得到文化修养乃至人格的历练与提升,提高综合素养,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博览群书的欲望。这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打开眼界,通过广泛涉猎,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和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自主创新,激发灵感,碰撞学科交叉联系点。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的科学价值与思想政治价值,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境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创新本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