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香
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想象力的高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就越浓厚,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从来不缺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纵然解决一千个问题,也没有提出一个问题更易推动社会发展。因为解决问题是不断的利用旧知识解决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则需要人们探索更多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为了很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若是小学生没有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即使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当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培养之后,则可以合理的引导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学习探索。
在苏教版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节教学时,主要讲解教学的内容就是通过各类问题,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时,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如何将不规则图形合理的转化为单位图形,并对相关图形的面积进行比较。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在平移、旋转的图形转化下,使得图形的整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保证图形面积的不变。在图形转化完成之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出两者图形的面积大小。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则逐渐形成了数学转化的学习方式,为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之前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罗列,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强化学生的数学转化思想,具体归纳的教学内容如下。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正方形进行推导求解。”
“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通过快速的复习回忆,提高学生对数学转化思想的理解掌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实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当小学生具备了一定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之后,教师则可以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的阶段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质量。
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时,教师需要充分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和谐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提出新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短时间内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实施“鼓励式”引导策略,即每一位提出问题或者是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精神鼓励和行为肯定。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其他学生就会模仿进行主动发言,并期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因为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就是这样的,教师不断的鼓励、肯定学生的某一领域能力,学生在该领域的提高就非常的突出。当小学生的提问意识和发言意识不断得到肯定之后,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则会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具体如下。
问题1:若是拥有一把直尺,如何求解出一把扇子的面积?
问题2:在计算多边形内角和时,可以采取怎样的便捷方法?
问题3:在不规则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如何保障图形处理之后的整体性?
问题4: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有没有特殊的计算规律?
问题5: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怎样直观的比较出相关量的区别?
问题6:当进行剧烈运动之后,身体的心率恢复正常需要多长时间?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问题意识之后,仍旧需要对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计,可知学生提问时思维仍旧局限在课本上的教材内容,并没有充分的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的数学问题,进而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无法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充分激发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小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面积的变化”教学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当图形的基本特性发生变化时,对应变化之后图形的面积同样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且图形改变的规律是一定的,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三角形等。在教学完成之后则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哪些生活当中的事物利用了图形面积变化的规律。学生们就联系到自己平时来学校骑行的山地自行车,当山地自行车变速之后,脚蹬一圈自行车前进的距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变速降低时,自行车移动的距离减小,当变速增加时,自行车移动的距离增长。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对减少与增加的距离进行实际测量。教师则可以给学生们发布数学实践课题,测量变速山地自行车变速前后自行车移动距离的变化,并总结出相关的规律,通过与该节“面积的变化”进行联系,得出山地自行车变速的真正原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时,通过趣味性问题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次进行合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实践引导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