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2020-11-25 00:16兰州华侨实验学校辰北分校
甘肃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名人挫折课文

○ 兰州华侨实验学校辰北分校

挫折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坚毅的道德品质。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苦时,他们能够坚强和坦然应对,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是实施挫折教育最好的课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挫折教育对小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大都在充满关爱甚至是溺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对挫折的认识和面对挫折时的态度都亟待改进[1],而小学语文课堂是让孩子们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战胜挫折最好的课堂。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挫折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寻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正确有效地实施挫折教育。

一、什么是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阻碍目的达成的障碍。心理学上则是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必然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失望、痛苦、沮丧不安等。但是挫折也具有双重的性质,在积极方面能给人以教育,锻炼人的意志;在消极方面却能使人失望、痛苦、沮丧,甚至是意志消沉而不思进取。挫折教育就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和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挫折并不可怕,因为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困难和痛苦,世界上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将所有挫折抵挡在门外;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充分发掘资源,教会学生面对挫折。

二、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根据一项小学生耐挫能力现状的调查,大约有72%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苦恼,有的认为学习时间紧张,有的课余时间还要参加不同辅导班,有的学习成绩上不去;有30.5%的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存在烦恼,如人际关系紧张,被同学起绰号,被其他人孤立,同学中爱攀比等;有36.1%的学生认为和父母相处有苦恼,父母说话不算数,被父母管得太多,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尊重……还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形象、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烦恼,这些烦恼多多少少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前,小学生因受挫而导致不理智的举动也时有发生,甚至赔上花季的生命。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一次和父母的争吵,一次老师的训斥,一次同学的取笑,这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和小委屈。一些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没有得到及时疏导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每年因此产生的轻生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这些事实,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开展挫折教育的迫切性,应该适时地向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2]。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不仅仅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三、引导小学生正确树立挫折观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挫折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合理运用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上的教育。这是认知心理上的教育,因为学生首先在心理上能正视挫折,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情况、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知。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就课文内容对小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予以拓展,让小学生明白自己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挫折,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向课文中的乌鸦学习,去直面挫折,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自暴自弃,或者等着父母来帮自己解决。因为这些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比如考试失利、教师批评、成绩退步等,面对以上难题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才是正确对待挫折的方式方法。

四、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自己客观正确的认识是小学生战胜挫折的方向盘,它引领着学生们在挫折中该如何行进,才能顺利解决生活中面对的挫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比如,在学习《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课时,教师应该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小学生梳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今后在面对挫折时,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应对挫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但现阶段的不足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今后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即使现在因自身原因自己的挫折没有得到完美解决,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自己是会变化发展的,在今后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五、注重小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之后,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自立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责任意识等,让小学生明白这些能力都是在应对挫折时不可或缺的。比如,在学习《万里长城》时,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让小学生明白万里长城于我们后人是伟大财富,但是在几千年以前没有可以依赖的先进技术,完全依靠劳动人民的双手,依靠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勇敢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一步地抬去陡峭的山岭,才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是无数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小学生明白长城的来之不易,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当时在建造长城的过程中,人们遇到的艰难险阻,但就是凭借着人们不放弃不抛弃的勇气和能力,才铸造了今天雄伟的万里长城。

这些困难就如同小学生每天遇到的困难一样,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正视这些困难,总结前辈经验。拥有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才是解决挫折最根本的办法。

六、创设情境,解决挫折

作为语文教师,在为小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时,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挫折情境的创设,让小学生明白在挫折中的解决办法[3]。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小学生创设逆境和顺境。比如,在逆境的创设中,教师可以创设平时小学生最容易面临的情境,比如成绩失利,然后让小学生尽可能地去描述或者书写该如何去疏导自己的心理,该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难题,让小学生体验逆境之中,顺利解决挫折之后带来的成就感;创设顺境时,可以让学生端正在顺境之中的态度,体验即便是顺境生活中其实也问题叠着问题的现状。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小马过河》,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面挫折。课文中小马的妈妈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不能只听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只要我们遇到挫折时不慌乱,不气馁,积极开动脑筋,就一定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

再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找到了鸭妈妈、大金鱼、大螃蟹等等,最后才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如果小蝌蚪找了几个就不找了,最后还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事,才能更容易达到我们的目标,不要轻言放弃。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小学生更能明白生活的本质和挫折的真正意义,在不同的情境中磨炼小学生的意志,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独立、勇敢、坚强地面对。

七、学习古人意志为己所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小学生多读书,尤其是名人传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一些名人传记。如历史上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生坎坎坷坷,在66岁时才成为首相;中国的知名历史人物司马迁,虽然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苦,但是依然完成了巨著《史记》……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广泛阅读人物传记,从这些名人传记的传奇故事中有所启迪,进而更加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艰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多讲一些名人事迹,让他们从这些名人的身上学到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具备的意志,达到挫折教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名人们是如何对待挫折的,鼓励学生在阅读课上共读《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从中学习如何对待挫折。我们还可以寻找学生身边的典型,如每年评选的“美德少年”、校级之星等榜样。这些典型事例来自学生的身边,学习起来更加亲切。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的名人事迹,而且多数名人事迹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名人事迹,在丰满名人血肉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挫折教育。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既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年龄正好与小学生的年龄相仿,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因为救落水同学而一下子失去8条鲜活生命的惨痛案例,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小朋友不小心掉入有水的大缸里,而周围又没有大人在场,你会怎么办?”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有的想出了用木棍去拉小朋友的办法,有的也想到了把水缸砸破的方法等。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这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实际就是强化挫折教育的过程。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如果没有帮上忙也不要自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充实自身力量,吸取先进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小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猜你喜欢
名人挫折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挫折使我更坚强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