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怡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因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打下坚固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习,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不能揠苗助长,要循序渐进,合理设置问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教育大纲的要求,不要过早地让小学生去接受一些高难度的知识。如果你让一个小学生去学习高等代数、微积分、矩阵,这很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致,学生就会丧失信心,降低求知欲,导致课堂效率低,双边活动不积极。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问题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呈现。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程《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先列出:CCTV、M、WC等字母,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字母的含义吗?这些字母还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30岁,怎么表示老师的年龄。出示年龄表格:学生1岁,教师1+25岁;学生2岁,教师2+25岁;学生3岁,教师3+25岁……学生a岁,教师a+25岁。通过以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规律:学生和老师的年龄都在变化,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变化。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上述问题的答案:老师的年龄a+30岁。
数学本就是一门应用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接触的东西也都来自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他们对与抽象事物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数学中也存在很多公式,比较复杂,枯燥无味。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知识的含义。总的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学”与“用”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用处,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学习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长方形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比一比看谁找到的长方形最多。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说:桌面、凳子、铅笔盒、直尺……通过生活实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上述方法进行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超市打折的问题,创设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答。有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去超市购物,在一个柜台里面喜欢上了一个书包,原价100元,但今天搞活动,满100元减20元,请问最后花了多少钱可以买下了这个书包。学生们纷纷回答:100减20等于80元。通过上述生活情境,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喜欢新颖有趣的东西。兴趣是一切前进动力的源泉。如果教师每天循规蹈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筋疲力尽的教,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的学,没有一点创新,教师的教学效率低,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倦,没有学习兴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研究各种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可以根据课堂情境、学习氛围、学习内容,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组织这样一个开火车的小活动,组织全体同学参与:教师担任司机师傅,在开始站的时候上来了10个人,然后火车开始行驶,过了5分钟到达上海站,这时下去了3个人。这时火车上总共多少人呢?滴!火车接着向前,过了半个小时,到达了北京站,这时上来了6个同学,下来了4个同学,这时火车上有多少人呢?最后一站,终点站,这时全部下车,请问此站总共下来多少人呢?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活动中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有趣且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总而言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