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浪县土门镇和乐完全小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新媒体的传播与引导,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推崇和喜爱;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道德培养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的指导性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党中央以及教育部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满足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嵌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完成启蒙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建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寻找优良的路径,以期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有利于识字写字教学。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师对字音、字形机械地重复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机械地重复模仿。这种教学模式造成的客观结果就是识字写字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成了小学生的负担,不但不能让小学生高效地识读汉字,而且摧毁了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汉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汉字都可以与图像、故事、传说等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师在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时,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图形展示,讲解汉字字形的含义,可以让识字写字课变得生动有趣,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汉语,还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传统经典篇目的美育、德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让学生从小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虽然传统经典文化对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文化熏陶感染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曾经对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弊端,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入与实施。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不强。在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是偏重知识讲授,看重背诵和大量练习,机械地让学生记忆一些传统经典篇目,而忽视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内涵的发掘与讲授[2]。这实际上是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合意识存在不足,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2.渗透强度不够。将汉字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挑战。由于当前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模式,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因而教学感染力不强,并没有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出现的问题,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合的意识,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开展长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1.借助启蒙读物,完成识字写字教学。我国古代的蒙学读物涵盖了大量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提高教学水平。比如,被赞誉为“千古第一奇书”的《三字经》,从形式来看,三三成句,简练易读,非常适合低年级小学生诵读;从内容来看,依次叙述三纲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以及历史朝代更迭,涵盖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伦理思想[3]。再比如,《声律启蒙》,从单字对到双字对,再到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直至十一字对,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方方面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进这些传统蒙学读物,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小学低年级“多认少写”的识字、写字课程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初步进行感受,发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2.借助古诗教学,展开情感熏陶。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国古诗涵盖内容广泛,字句凝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诵读浅近直白的古诗,可以感受汉语语言的优美,受到情感熏陶;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当中的经典篇目,理解古诗词内涵,可以体会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游子吟》《示儿》《石灰吟》等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偏重于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教育,乃至语文教育的“美育”“德育”功能。在教育新改革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重新审视,其价值得以重新认可。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完成背诵目标以外,还应该立足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德育与美育的功能[4]。
3.借助国学故事,渗透传统文化。讲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讲故事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将国学内容、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传统神话,比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比如孟母三迁、铁杵成针,可以为小学生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寓言故事,比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小见大,明白生活中的道理;历史典故,比如孔明借箭、苏武牧羊等,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历史文化知识。借助讲述国学故事,用这种充满趣味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国学故事,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层面理解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
4.借助经典诵读以及国学故事,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期教学时间段内,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活动前学生的准备、教师的指导到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感悟领会,以及诵读活动过后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奖励,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从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经典课文可以作为诵读的材料,这些作品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诵的美感中深刻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6]。此外,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加入中国古代服饰、乐器、书法等内容,全方位地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领悟民族精神,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致使我国本土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近年来,随着党中央的提倡,借助教育全面改革的契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能够让小学生获得识字写字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还有助于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进行文化传承。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语文教学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