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泓燕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2017 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掘和运用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同年12 月,教育部下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各高校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并以此为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体系有机统一。 2020 年,习近平指出高校要用心用情办好线上思想政治课,引导新时代新青年增强“四个自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年5 月,教育部颁布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到各科课程教学,同时还要以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为重点。 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课程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而与其他的非思政类的课程一样,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可行有效的课程思政也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晓中国社会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社会文化立场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着重于理论讲授,理论与实践脱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 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思政部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思政教育的辐射面较窄,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学科课程势在必行。 同思想政治课一样,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也是必修课之一。 2006《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高职学生必须掌握一系列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但在德育方面却只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当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缺乏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由于高职英语课程多元化、内容较多,大多数教师侧重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侧重西方文化的介绍,这往往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长此以往,将会间接地阻碍中国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步伐。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与东方思想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这些文化上的不同会让学生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造成一定的困扰。 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冀淑辛(2012)提出“应当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主导,各门学科的教学也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因而将思政教育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使得思政教育与各门学科相互促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就谈不上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高职英语教学融入思政课程势在必行,这有助于搭好中西方文化友好往来的桥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实施,世界各国在文化与思想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伍醒、顾建民(2019)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建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体现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国家意志的精神。 吴鹏(2020)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在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英语学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具备世界眼光,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核心价值观。 高职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内容有助于展现中国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促进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进行优秀的中华文化思想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所需要的文化素养。 而高职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是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等建设方针做准备。 对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而言,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晓中国社会文化价值理念,坚定中国社会文化立场和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发展和民族自信在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精神是国家精神的重要表现。 国家文化底蕴越丰富,国家的生命力就越强,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就越明显,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文化的进程。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时,价值引领应当作为主要导向。 而就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自身的政治素养尤为重要的,教师应当树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好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正确掌握当下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例如,高职英语教程第二单元里提到了“the spirit of workmanship(工匠精神)”,教师可就此展开话题,讲述《大国工匠》里那群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没有耀眼的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在职业技能上追求完美和极致,最终成为国家级技工,成为专业领域的翘楚。 又如,第三单元里提到的“forge ahead despite twists and turns(风雨无阻,勇往直前)”,英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梦,让学生谈谈人生的理想,以及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 通过对课文中简单的热词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掌握单词及短语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人生理想、人生目标、价值观教育。 再如文化差异方面,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西方强调战胜自然;中国人注重总结经验教训,西方着眼于未来;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中国人重视集体意识,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西方人注重个体主义,表现出来的是自扫门前雪。 面对这些差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以辩证、批判、动态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差异,高职阶段是人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时期,也是开阔视野、培养道德情操的重要阶段,思政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也是丰富文化内涵的过程。 就高职院校而言,学校要定期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的思政教学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就思政课程融入学科进行交流、合作和探讨,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能力,另外,做好学术交流,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与各门学科教学进行融合,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
在高职英语的课程思政中,方法不能过于单一,教师需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渗透进英语教学中。 新时代的青年热衷于生动有趣的课堂,因此,将思政教育合理且无痕地融入教学,而不是直接且生硬地往课堂里加入思政内容,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可将线上思政教育与线下英语教学相结合;再如,可借助当下的国内外新闻,同学生一起讨论对新闻的看法;也可让学生点击中国日报“英语点津”栏目,该栏目是一个双语的栏目,发布的是当下时政新闻的双语内容,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在学到英语地道表达的同时,又可感受到当下中国的发展大势,势必让学生对中国了解更加深刻;还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五分钟,让学生分享本周内阅读到的政治热词及其相对应的英文翻译。 以上都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课堂的方法,但这些方法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和需要进行甄别和筛选,从而适时地开展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的价值观可能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大同小异,而有的却截然不同,例如,责任与自由、群体与个人、和谐与冲突等。 这些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和价值观重塑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应该坚守两类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同时要以此作为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原则。
由于缺乏一定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缺少积极性和兴趣,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存在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 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分层教学准备,了解班级各层次学生英语水平,做好学情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展开相对应的教研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 对于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应当秉持积极的教学态度,耐心教学,探索和发掘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其兴趣实施相关的改善措施。 教学反思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后需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进行反思,对课堂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落实教学任务,提高英语课堂的思政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中若遇到抵触情绪严重的学生,要耐心教导,告诉他坚定文化自信与学习英语并不冲突,学习英语绝不意味着文化立场的丢失,能有家国情怀,坚定中国文化立场,灵活运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国际的认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坚定学生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也是英语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新时代青年在学习英文的同时,要思考如何用新方法、新模式将中国优秀的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纵观历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处于动态的发展中。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欧洲,西方人对中国丝绸赞叹不已;唐宋时期贸易来往频繁的“海上丝路”为西方进口了大批瓷器;元朝,中国的四大发明先后传入了西方,掀起了一场中国热;如今,中国已在世界各国建立了500 多所孔学院和1000 多所孔学堂。 中国文化影响着西方,立于世界之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折射了人生哲理,促进人们在思想上团结一致,在思想上远离浮躁。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准绳,激发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豪情壮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还应对英语思政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做好积极的价值引领,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 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融入英语课堂,以实现思想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引领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