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老乡 恩师 楷模

2020-11-25 04:04汤德胜
海峡影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袁老两本书摄影

汤德胜

那是在1965 年的夏天,正值我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通过解放军画报社长柳成行有幸结识了著名摄影家袁毅平。我依然记得初次与袁老会面时的情景,记得他对我说过的话:“我们是老乡,我是常熟人,你是常州人,我又多了一个拿相机的老乡。你拍的片子,不失江南人的秀气。”当时我很惊讶,没想到他一个名家会看过我拍摄的照片,并对我有所了解。他的话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那么的谦虚和平易近人。分别时双方各自留了一个电话,那时只有办公室电话。

转眼间与袁老的第二次会面已是1972 年,袁老师那时在全国摄影展览办公室工作,他叮嘱我回去整理一些在家乡拍的片子给他。回家后,我立即给他寄了自己放大至6×8 的老百姓疏浚大运河的作品,还汇报了复员后被分配在照相馆工作的苦闷和不甘,谈了自己对未来工作的想法。袁老师安慰我说:照相馆仍然可以从事人像摄影工作,不过就是从记录军队转到拍摄工农兵而已。河两岸老百姓守住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整治母亲河的热火朝天的场景和他们大干社会主义的形象记录下来;提醒我要拓宽思路,不要仅拍运河符号,那些捕鱼的船、运输的船以及两岸老百姓的生活都是非常好的题材;要把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老百姓的生活细节、以及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能够通过典型形象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照片才有感染力。我经常向他请教汇报,他总是有信必回,至今还保存着他的来信。信中他直言不讳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强调要从生活中抓取动人的一瞬间,反对摆拍造假。他鼓励我多拍人文题材的照片,他认为人物的刻画最能体现出各个时代特征,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的痕迹都印刻在人的神态及衣着上。

1975 年,袁老师回江苏,特意来常州找到了我。我拿出自己放大的照片,铺在桌子上。他一张张仔细看,开始一言不发,最后他问我是否还有其他照片,我又拿出一批120 的底片让他看,他从中选了一张运河古镇创办幼儿园、一张抗旱车水、还有运河工地上的铁匠店等五六张底片带回了北京。后来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了两张,作品标题为《公社幼儿园》和《姐妹俩车水》。离开我家之前,我陪他坐火车去了无锡找到丁红谱,袁老带着我们俩拍了太湖渔民的照片,我们三人在鼋头渚合了影。袁老又带我们去了他的老家,一路上不断向我们传授他的创作经验和理念,反复强调要记录好身边人和身边事,至今他语重心长的话还在我耳边回响,“说一千道一万,你们年轻人不要怕艰苦,只有深入生活,心灵融入老百姓之中,知道老百姓干什么,想什么,才能拍出好照片”。他指着一只渔船说“你们看那船上的一家子其乐融融,还有那孩子身上绑着的葫芦,都是很好的创作题材,这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现,凭空想象和弄虚作假以及摆布的照片我是最反对的,因为脱离了生活。你们年轻,不仅要补充理论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到生活中去发现。”他边说边教导我们怎么取景,还作了示范,从用光到意境营造设计。

上世纪80 年代,袁老疾呼加强摄影队伍理论建设,先后在北京、大连、成都多次召开摄影理论研讨班。作为忠实的学员我每次都积极参加。他希望摄影家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摄影创作水平,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每次研讨会的开幕和总结都是袁老师主导,他会前充分准备,会议中广泛搜集大家的讨论意见,会议总结的时候把搜集的意见一一铺开点评。

1979 年汤德胜、丁红谱与袁老师在无锡鼋头渚合影。

2015 年袁老师刚出院回家,汤德胜和夫人专程赴北京去看望他。

袁老的认真是有目共睹的,他对摄影事业的追求十分执着,对于年轻摄影家的培养和希望费尽心思。

上世纪80 年代末,我收到袁老寄来的一本书,是宗白华的《艺境》,书里还夹有一封信,希望我好好学习研究,弄懂美学和艺术的关系,作品不仅要讲究深度,还要讲究温度,他指出如果作品的意境不够,背后的故事就感动不了读者。2005 年,又收到袁老寄来的第二本书《境界》。他寄语我这两本书要反复琢磨,体会做好人品和拍好作品的关系。

袁老赠送的这两本书与我隔地结缘,出于袁老对我的关心、厚爱和期望。两本书都带个“境”字,这不是巧合,而是袁老心境风骨的体现。多年来这两本书我一直带在身边,不适地翻开研读,我理解袁老倡导的“作品如人品”理念,也一定会将这一摄影理念传承下去。

袁老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严于律己,给我作了很好的榜样。有次去运河农场拍摄,我们本可以在食堂免费用餐,但袁老师提前备好全国粮票,每次都坚持自付餐费。80年代后期,他从常州回北京,我给他买了张软卧,但他执意换成硬卧。他说没必要浪费,有张铺睡觉已经很好了。

我最感动的是2016 年,那时袁老已住进康复医院。他的护理员打来电话说袁老师昏迷中不停喊着小汤小汤,问我能否去看看他。我放下电话,做了一些他平时爱吃的家乡菜,与我夫人立即赶往了北京。科室医生见了我说你是小汤吗,你也不小了嘛,袁老开心地笑了。但他脑子一会清醒一会糊涂,聊了半个多小时,他突然说你们赶快回家,日本飞机正在轰炸济南,晚了你们就回不了家了。我和夫人听了泪如雨下。我帮他洗了脚修了指甲,看着眼前躺在病床上消瘦的身体,回想起他教诲我们的一幕幕场景,心里非常难受。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去探望袁老,希望能多陪陪他,愿他一直健健康康。2015 年的春天,袁老对我说已经两年没有看到海棠花了,我背他下了楼(袁老师住三楼),袁老坐在轮椅上,不时拿出相机拍摄,看着眼前的海棠花和自己拍摄的作品,袁老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笑着。

在我五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袁老的鼓励、帮助、教导才让我得以坚持,并积累了具有时间跨度的几万张底片。创作中我也是一直遵照袁老师的“作品如人品”的摄影理念靠自已的作品立人。同样,我也会将这个摄影理念传授给我的学生们,再通过我的学生们传播出去。

袁老德艺双馨,对党和国家的摄影事业赤胆忠诚,这些都是他骨子里的本色。作为摄影人,我们都应沿着他的摄影道路,继承他的摄影理念,深入生活,情系百姓,用心镜观照当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辉业绩,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录。

猜你喜欢
袁老两本书摄影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有趣的“拔河”比赛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一口“仙气”
两本书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