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萃
中秋前夕,赴京办事。 9 月14 日抵京后,即与孙燕聪老师联系,想去探望华光学院顾问袁毅平老师。孙老师回复:“袁老师情况非常不好,已经不能认人了,医院也不允许看望,这真是令人非常难受的事。” 我惊呆了,一再要求孙老师再次联系一下医院,争取能见上袁老师一面。在孙老师的一再要求下,医院终于答应了。16 日下午 14 时, 孙老师发来信息:“我们明天下午4 点到医院吧!医院让报时间,为了保险起见,我就报了4 点。照顾老袁的阿姨说老袁就这几天了,真是最后一面了。”不成想,晚上8 点,竟收到了任树高老师发来的一个简讯:“袁老师走了!”刹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袁老师几十年的音容笑貌,几十年来情系华光的每一个细节,如潮水般涌入我的脑海!
1987 年秋,袁毅平老师和陈勃老师应福建省旅游局的邀请前来福建创作,在时任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张木良先生陪同下来到泉州,当时我正好在积极筹办华光摄影技术学校。二位老师对我的设想极力赞同,在没有什么办学条件的情况下,欣然同意作为学校的顾问。1992 年9 月2 日,在海内外几十个摄影家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华光摄影技术学校正式成立,第一期有 9 个学生,中央电视台在当天七点的新闻联播里播送了这条信息。1994 年,华光摄影中专正式成立,2000 年开始筹办大专。时至今日,华光已成为占地近千亩,学生近万人的大学。可惜我敬爱的袁老师,却看不到这个盛景,哀哉!
办学初期,1993 年, 我在泉州举办了一个题名为《妙龄女郎》的个人摄影展览,袁毅平老师悉心给予了许多指导, 并以《洛阳有个吴其萃》 为题写了一个前言。文末,他特别语重心长的嘱咐我:路子——一定要防止走歪!
“早就听说泉州有个吴其萃,由于酷爱摄影,告别泥瓦刀,拿起照相机,开了个照相馆,还创办了个“华光摄影技术学校”,可不简单。但我直只听其名,未见其人。今年五月路过泉州,见到了这位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并参观了他的那个摄影技术学校。接触之间,他给我的直接印象是:有远见,有志向,有事业心,也有开拓精神;而对我的启示是:有志者,事竟成。最近,他来信告诉我,拟举办他的摄影艺术作品系列展,首展是《妙龄女郎》, 并寄给了我一些作品(样片),还要我为之说几句话。人说“文如其人”,我看在吴其萃寄给我的那些作品里,就反映了他本人的那种“创”的精神。在他照片里的那些“天涯歌女”形象,少有那种装腔作势、故献媚态的“大美人”式的情态,而大多是娴静持重,情思深沉,她们似乎在道忆各自经历中的甜酸苦辣,沉陷在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这样的形象看上去真实自然,但又是实际生活的一定升华。吴其萃的人像作品与众不同之处,还表现在他用光上的自由,他掌握了一定的用光规律但又没受传统用光模式的束缚,而是把光集中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 或者用来勾勒人体的曲线,以增强人物及画面的美感。他还在拍摄或制作过程中, 大胆造成大面积的黑色块面,用以反衬和突出人物的情态,以引起人们对此的审美注意。我想,这些都是他勇于创新的具体表现。 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并不容易,而且还要有胆识。因为它既意味着成功, 也意味着失败,因而要有承受力,要坚持不懈。当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路 子——一定要防止走歪。另外,在基本功方向,在艺术技巧上面,还要不断地益 臻完善。希望吴其萃再接再厉,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袁毅平 一九九三年 九月 于北京。
1987 年,袁毅平先生接受泉州华光摄影院顾问聘书
1993 年12 月,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在泉举办个人摄影展。
1996 年,我的第二个个人展也在泉州举办,袁老师又以《不停步的探索者——吴其萃》为题写了前言。他还是希望我:永不停步,不断总结正反经验,不断提高!
“记得在1993 年,吴其萃举办他的第一个个人影展时,我曾以《泉州有个 吴其萃》为题写了个“前言”。其中除简略地评述了他的作品以外,主要是通过他本人的成长过程与他的事业的发展过程,着重表述了他的创业精神和探索精神。如今,他在摄影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摄影技艺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更主要的是他依然保持着他那不断求索的奋发精神,这回举办的这个影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央证。此次影展大致分为影楼人像、室外人像、人体艺术三个部分,其中婚纱摄影占了相当的比重,这可能是吴其举的一个新思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促进了一列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也都随之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丰富多彩的人们生活中,婚礼文化也渐渐折射出了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光泽,婚纱摄影也渐渐成了婚庆礼仪中的一种文化观象。而高品位高格调的而高品食高格调的婚纱摄影作品,都具有新颖、优美、典雅、健康的文化意蕴,在宣扬健康的审美情趣,倡导文明的社会风尚等方面起到应有的美育作用。因此,吴其萃的这些婚纱摄影作品,尽管在艺术质量上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但他们这一思路无疑是对头的。室外人像,把人物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使人看起来更加真切自然,更加生活化,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也拓阔了人像摄影的创作领城,这应该是能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走出影楼去拍摄生活情趣更浓的人像作品,这在国外早已普遍兴起,尤其是室外婚纱摄影更是如此。现在吴其萃也尝试这一人像品种,并已为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这不仅表明了当地人们审美需要多样化的趋势,也说明了人像摄影创作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吴其萃的这条路子也走对了。这个影展还展出了几幅人像艺术作品,这也可能是吴其萃的进一步的探索。 于人体艺术,现在社会上众说纷纭,有人认同,有人反对。 如果从美学的角觉世界中最完美的形体,它结构巧妙,造型复杂,线条多样,体态多异,....它比化之巅,是整个大自然辩证存在的一个最精玲最巧妙的缩影。人体美是一种,所以人休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造,不应该是个绝对的低级,关键的问题,是要和那 些黄色、低级的东西严格划清界限,不得去搞纯生理的下流的东西; 考虑当地人 民和民族的欣赏习惯,即使是以健康的人体艺术去指导审美,也须循序渐进,不 能强勉;三是数量和比例上应有控制;第四,还要考虑到摄影艺术人体的西面上表 现的是真人的形体,它与绘画或雕塑人体艺术有所不同,所以要慎之又慎。总之人体摄影作品应是真正的一种艺术美,而不能宜扬不健康的东西。我看吴其萃的这几幅人体作品是属于前者而不属于后者,作为一种艺术上的尝试和探索,可以广泛地听听当地观众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本次影展比之他的第一个影展,无论在人物情态的表现上,形式体裁的多样上,表现手法的新颖上,都有新的长进,尤其像《遥远的故事》《心 中的玫瑰》《求索》《意中人》等创意性的作品,都含蓄着特定的意蕴,引发人们更多的想象。但也有少数作品,在色彩的配置上,或背景与人物情态的关系上,或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还有“庇”可寻。 当然,既然是“探索”,既然是“创造”,它就有其试验性和实验性,它既意 味着成功,也包含着不完善乃至失败,重要的是永不停步,不断总结正反经验,不断提高。”——哀毅平 一九九六年二月于北京 。
我这两次不成熟的展览,得到袁老师充分肯定,也坦承指出了我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鼓励和鞭策,对我一生的成长举足轻重。袁老师,是我一生的恩师!
2002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作为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内摄 影民办高校,杨恩璞院长倡导华光必须编著一部摄影教材。 2003 年 3 月1 日,在北京,我们组织了陈勃老师、袁毅平老师为主的十来位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华光教材的编写。经过两年的紧张工作,华光编著的一套十本摄影系列教材正式出版,2007 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100 部优秀教材,《摄影理论实践》上、下本荣获100 部优秀教材的三个一等奖的第一名。2008 年,这部教材又荣 获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艺术类教材金牌奖。华光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袁毅平老师、陈勃老师、杨恩璞老师等诸位前辈的心血结晶!再接下来,袁毅平老师经常为华光举办各种展览,在师生出版的各种画册中题词,鼓励、鞭策着我和华光全体师生勤奋学习,为摄影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学校成立之后,我在校园里开设了一个以我家庭为主题的《五代同堂》摄影展览馆,袁老师同样欣然为这个展览馆题写了前言:
“话说福建泉州有座洛阳桥,洛阳桥畔有所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这所学院的董事长叫吴其萃;吴其萃的家庭可不简单,他家连续五代人都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是个名副其实的“摄影世家”。要说他们的摄影家史,恐怕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完的,还是让这本《五代同堂》集子来告诉大家吧。这个摄影世家的创始人叫吴彰敬,他曾拜福州照相师吴华澄为师,出师后他 于 1922 年创办了“华昇照相馆”,爱人赵语是他唯一的帮手。他的技艺十分精湛,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人像,一般还多正襟 危坐、姿势呆板、表情呆滞;而吴彰敬拍摄的人物形象,神情姿态都比较灵活自然,尤其注意眼神的表现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创新精神传奇般地遗传给了他的后辈。 第二代长女吴碧如和女婿吴国霖,擅长拍摄家庭合影,表现乐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与此同时,次子吴振东全面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当时无电无水的艰苦条件下,大胆创新,对各种摄影技艺做了改革,从室内到室外、从工艺到冲洗配方,他都摸索并实践了一整套实用的技法,使得这个家庭照相馆闻名遐迩。解放以后,吴振东也成了公私合营洛阳照相馆的资方经理。他为人乐观、豁达,教子有方,为后代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次女吴碧华专于整修工艺,擅长照片的着色,在当时颇受顾客欢迎。第三代长子吴其萃,是吴氏摄影世家的中坚人物。在他的摄影生涯中,有很多传奇色彩,所以本文要多下几笔。他1961 年进小学读书,1966 年碰上文化大革 命被迫辍学后,为生计而当了水泥工,一当就是十六年。一直到改革开放的 1979 年,在父亲的引导下,买下了一架海鸥 203 照相机,给务农的妻子陈秀美注册了 一张资金为100 元的营业执照,开起了“一杼霞影室”。当时没钱买灯,他们在石屋板上挖了个天窗,作为摄影光源。1987 年,我和陈勃先生结伴到他们的照相馆参观时,还看到了那个天窗。1988 年《大众摄影》举办了一个“我和摄影”的全国征文大赛,不甘寂寞的吴其萃竟然写了一篇文章参赛。时任《大众摄影》主编佟树珩给他的文章加了一个大写意的标题——《为家乡增添一个太阳》,正是因为这篇文章让吴其萃的摄影事业宏图大展。几经周折,在海内外众多摄影家的大力支持下,他于 1992 年真的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民办摄影学校——华光摄影技术学校。我国摄影大师郎静山竟然成了他的名誉校长。1994 年,他因偶行小善,意外地得到一对日本夫妻的资助,给了他 300 万日元建起了第一幢大楼,并开办 了摄影成人中专。由于他治校有方,2002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他建立华光 摄影艺术职业学院。当时他曾向我们求助,希望能帮他找一位院长,我和陈勃先生等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磋商了一下,共同推荐刚从北京电影学院退休的杨恩璞教授出任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在他们的密切配合下,华光学院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现在学校占地七百亩,师生五千余人,并建有郎静山、吴印咸、陈复礼等摄影大师的纪念馆,成为了我国目前唯一的摄影高等学府。世界各地摄影家、摄影组织常年不断地来华光交流技艺。华光已经成为了世界华人摄影人心中的一方胜地。吴其萃本人的摄影风格富有创新意识,他拍摄的人像作品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总能以一种大爱之心去关注人生。总之,他是一个既富敬业精神,又具开拓精神的创业者。三代长媳陈秀美,是吴其萃的贤内助。八十年代自己一个人在父亲的指导下, 独立开办了“一杼霞影室”和“华光照相馆”。同时,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 这是后话。她以一个惠安女的勤奋刻苦形象协助吴其萃成就了一番事业。 三代次子吴其魁,从小天资聪颖,自幼随父学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也复办了“华昇照相馆”。他精通各种摄影技艺,一承父亲衣钵,在黑白、彩色暗房工艺上精益求精。曾获取全国暗房工艺大奖。九十年代,他大胆进军泉州市区,开办了“华昇图片社”,服务大泉州,成为了大泉州地区冲印行业的领军人物,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四代长兄吴华轩,1997 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服务于多家外国机构,曾任俄罗斯国际文传社上海分社总监,因工作出色曾获“最佳员工奖”赴克林姆林宫领奖。后赴英国利兹大学攻读NBA,现就职于上海为外企高管。他惯于拍摄社会生活现象,尤爱拍摄人物特写,这类作品环境真实,人物情态生动自然。四代二哥吴华宇,1999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2010 年获厦门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现为厦门大学访问学者,任华光摄影艺术职业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他的《天上彩虹落人间》及《万家灯火》等风景摄影作品堪称上品。四代三哥吴夏轩善于拍摄人物众多的大合影。拍摄多人合影的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既要保证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姿态,还要调整好画面的构图和光线,关键 是必须把握好按快门的一瞬间。对于这些,他都掌握得恰如其分。四代四哥吴云轩,毕业于华侨大学,就职于泉州黎明大学。他拍摄的风光作品大多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广告作品构图严谨,用光考究,颇具功力。四代五妹吴雯轩,毕业于华侨大学建筑系,现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她主要拍摄有关建筑设计方面的图片,光影、线条都很有艺术性。五代长兄吴奕锴,现就读于泉州第二实验小学,受摄影长辈的熏陶,摄影很有创意,构图大胆,新颖别致,是位很有头脑的小摄影家。五代二哥吴聿涛和三妹吴聿琳,都是学龄儿童,但她们却拍出了颇似大人的影像,真是后生可畏。这说明吴氏摄影世家后继有人,可喜可贺。以上用流水的方式,简之又简地介绍了吴氏摄影世家的经历梗概,肯定挂一漏万,但我想说的是,这个摄影世家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及摄影史发展的一段社会现象。愿吴氏摄影世家代代相传,一代更比一代强。”——袁毅平 二零一二年九月 谨识。
2017 年4 月,华光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杨恩璞和董事长吴其萃看望摄影大师袁毅平
2019 年11 月,袁毅平荣获泉州华光国际影像双年展特殊贡献摄影家。
每年,每一次到北京来,我都会约上杨恩璞老师、陈勃老师、丁补天老师、孙燕聪老师和任树高老师一同去看望袁老师。在袁老师居住的楼下有个小餐馆,我们每一次都会请袁老师一起下楼来,在小餐馆里面高高兴兴的大家一起吃一顿饭,然后依依不舍的送他回去。但后面几年来,袁老师已不方便下床了,我们就会先去探望他,带一些他喜欢吃的吃食物送到楼上去。最近见面是2017 年,我和杨恩璞老师、孙燕聪老师、吴平老师去看望他,那天他精神很好,与我们交流了很长时间。孙燕聪老师说,前天晚上我打电话说要去看他,他很是高兴,第二天起得特别早,不断问保姆说:“吴其萃怎么还没来啊?”着实令人感动!2019 年,华光举办国际摄影双年展,评选出180位对摄影艺术事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大师,袁老师理所应当取得这一殊荣。但因为他身体不便,令我始终遗憾不能邀请他来到现场参加这盛大的典礼,于是典礼后我把奖杯委托孙燕聪老师带到北京给了他。孙燕聪老师把奖杯送给袁老师的时候,他高兴的捧着奖杯,开心极了!袁毅平老师一生对中国摄影事业的影响与贡献,以及他后半生用30 多年的时间,对华光学院的建设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华光数万名师生的心中!前几年,我们在华光摄影名人山庄里,为袁老师开辟了一个小型的专门展览馆,命名《袁毅平厅》,连同刘半农、陈勃、郎静山、吴印咸、陈复礼等摄影先辈大师们,构成了一个摄影艺术的高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世界摄影人注目的摄影胜地。相信袁毅平老师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