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创新氛围、环境的培育不是一年两年就够的,需要做好各种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资金的配置、机制的配置等。而且往往创新本身就具有比较高的风险,作为企业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怎样能够鼓励创新,怎样真正达到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相统一,是很重要的
2020年7月21日,对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来说,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他作为七家中央企业负责人代表之一,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聆听了总书记就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倍受鼓舞。
8月8日晚,央视财经频道《对话》节目播出了“变局下的创新而生”。周育先受邀参加并分享了典型事例和精彩观点。
9月2日,周育先与另外三位企业家代表一道,接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周育先频繁“出镜”,引起外界的关注。
创新是第一动力
今年8月初,周育先接到集团旗下碳纤维公司负责人打来的电话,“董事长……我们成功啦!”
在央视对话现场,周育先展示一根貌似普通的钢丝绳,这根绳由1万多根碳纤维丝组成,每根丝的强度都非常高,拧在一块的强度可想而知。
碳纤维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特种纤维。具有耐高温耐低温、抗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特性,且密度小,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是制造大飞机的主要原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新材料世界里有“黑黄金”的美誉。以前碳纤维技术被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垄断,对中国而言,这是一项“卡脖子”技术。
中国建材决心攻下这个难题。十年磨一剑,中国建材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十年九亏,到了今年终于盈利了。“现在T700、T800强度的碳纤维可以做到年产万吨级的水平。”周育先自豪地说。
为国家分忧,中国建材多年来突破“卡脖子”技术,取得一大批创新成果。例如,突破了高性能的碳纤维,突破了高强度的玻璃纤维,突破了全国最薄的0.03毫米的柔性玻璃(厚度就是A4纸的1/3)。
“这个玻璃是完全柔性的,可以做在手机的折叠屏上,折叠半径1.5毫米可以折20万次不断,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在后面支撑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真正能够突破‘卡脖子的环节,能够填补国内的空白。”诚如现场的央视特约评论员所说,一个碳纤维可以亏损十年干下去,这是一种追求。如果单纯为了利润,中国建材的领导人早不干了,早去干那些赚快钱的事了。十年前,谁敢担保能成功呢?
2019年12月11日,周育先在中国传媒大学作了题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主题报告。
周育先指出,社会上常有人说,国企都是国家用钱堆起来的,是国家用“偏饭”喂大的,都是靠垄断发展起来的。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建材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底子薄、基础差,一度走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正是这样一家曾经困难重重的企业,经过几十年奋斗,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建材产业集团。其中的根本动因是什么?就是创新。中国建材是一家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战略之首。
平衡好两个理性
9月2日,国新办举行企业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周育先在会上现身说法,企业家本身是社会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宝贵的社会财富,要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本质上是要去激发企业家活力。目前在境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各个企业都需要创新发展,需要去突破,在这个过程当中,弘扬企业家精神就会显得尤其重要。
他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其次是责任。”企业家精神第一是创新,第二是责任。
责任担当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要素,结合中国建材集团的情况,作为央企,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承担国家责任。从经济责任上讲,今年1-7月份,无论是利润总额还是净利润都比去年同期有双位数的增长。从社会责任上讲,今年上半年疫情開始的第一时间,中国建材集团在第一时间排除一切困难将建材送到医院,这当中就包括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还为38个城市83家医院提供了材料。与此同时,还提供了十几种高新材料,应用于抗击疫情和疫苗研制。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志愿者。这些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
周育先认为,我们国家整体的工业发展需要有高端的产品,我们理所当然地在能够盈利的情况下,应该全力以赴去解决我们国家没有的材料,但是最终我们是要归到能够盈利的这一条。对科研成果不在于一时一事说赢了还是赔了,要看长短期的配合,我们有现在挣钱的产品,但是我们更要想到的是十年以后还能够挣钱的产品。
既要创新,又要发展,似乎是两难。怎么平衡漫长时间的科研历程,那么多的科研投入,厘清创新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智慧和胆识。
周育先这么多年的体会是,作为一个企业家,无论做投资还是做科研创新,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这两个理性要平衡。如果你光考虑战略理性,不去考虑经济理性,没有一个经济能够维持你企业的正常运营,你想去实现那个大战略,不可能。
周育先还说了大实话,你企业都没有命了,你的战略自然是空的。真正要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可能作为一个企业家也好,一个公司也好,决策团队也好,大概是一个比较难但又必须做出选择的一个事情。
在央视的《对话》节目现场,面对主持人关于当下企业活力能打多少分的询问,周育先认为中国建材集团可以打85分,通过上半年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战,比去年同期有双位数的增长。
做好容错与激励
在不少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特质, 周育先选择了“容错”和“激励”这两个关键词。
1983年8月,周育先毕业分配到国家建材局人工晶体研究所。因为工作出色,很快提拔为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等职务,1998年任人工晶体研究院院长,2000年10月,业绩出众的周育先升任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周育先认为,创新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来的,不像我们平时考核一个经济指标,今年的销售利润率多少、利润多少、成本多少。创新不一定预计说一定3年完得成,一定5年完得成,有时候一不小心就10年,甚至有的可能磨了十年剑也没拿到。这个过程中如何去容忍创新团队每年都在烧钱?并不一定是错,但这是个规律,你必须得容忍创新的这种规律,在考核上、在激励上都要去满足这样的一个规律。就像超薄玻璃,现在可以做到A4纸那么薄了,下一步还会做成柔性玻璃;要允许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去考核这个团队,哪怕时间长一点。所以对于研究创新的团队,企业家一定要容忍,自己也要去摸索,什么样的创新会有什么样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容打破的。
正因为中国建材建立了容错机制,保护了一大批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持续研发,持之以恒,终于修成正果。
周育先说,为什么说激励这个词也很重要,整个中国建材集团65%是混合所有制,我们跟将近1000家民营企业进行了合作。比如中国巨石,玻璃纤维做到了全球老大,这个上市公司的总裁,原来也是十几年前我们共同合作的一个民营企业家。现在公司一年有20亿元以上的利润,他在里面占将近20%的股权,折算成市值,是80亿元左右;折算成每年的利润20亿元乘上一个20%,4亿元左右。
激励这两个字绝对不是轻飘飘的,而是沉甸甸的。
“创新氛围、环境的培育不是一年两年就够的,需要做好各种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资金的配置、机制的配置等。而且往往创新本身就具有比较高的风险,作为企业家,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怎样能够鼓励创新,怎样真正达到战略理性和经济理性相统一,是很重要的。作为企业家,要积极倡导有利于改革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中央企业,这方面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需要积极推进。”周育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