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娥 郭青
(1.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宝鸡 722400;2.宝鸡市中医医院心血管一科,陕西 宝鸡 721000)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对改善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延长其生命周期具有积极意义[1],但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2]。对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患者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措施,可提升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改善其不良情绪,促进机体恢复[3]。本研究分析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患者实施结构性心理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各45例。常规组与实验组男女分别是26∶27、19∶18;年龄平均值(56.7910.11)岁、(57.0810.36)岁;疾病类型分别是房室传导阻滞19:2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2∶21、两者兼有4∶4;起搏模式分别是双腔39∶38、单腔6∶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6、中专和高中19:18、大专和本科20∶19、本科以上1∶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心律失常诊断依据[4];(2)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权。排出标准:(1)手术后起搏器异常[5];(2)急性心肌梗死;(3)恶性肿瘤,预计生存周期不满一年;(4)认知功能障碍;(5)不配合研究。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并实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常规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以及结构性心理护理干预。结构性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包含:(1)健康宣教,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制定健康宣教手册,手册选择图文结合形式。重点强调术后定期随访的必要性,每次随访后予以患者针对性教育。(2)行为方式,依据患者病情以及自身喜好为其选择舒缓的音乐进行干预,保持患者心率以及血压平稳。教授患者想象疗法,指导回忆过去轻松快乐的时间;指导实施深呼气疗法,屏住呼吸3~5 s后慢慢呼气。(3)鼓励支持,予以患者个性化交流干预,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和高龄患者,可通过图片等形式取代文字进行宣教,尽可能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患者可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术后依据SAS[6]、SDS[7]评估结果对患者进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予以患者鼓励和支持,缓解不良情绪。(4)家庭支持,嘱患者家属予以其家庭支持,重视对患者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护理人员还可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疾病恢复情况,定期发布疾病有关知识,回答患者问题,提升患者居家康复效果。
1.3观察指标 于术前、护理后7 d、护理后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SAS、SDS、WHO QOL-BREF[8]。量表得分,SAS、SDS得分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WHO QOL-BREF得分越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9]。
护理后6个月常规组患者SAS与SDS得分均高于实验组(P<0.05),护理后6个月常规组WHO QOL-BREF得分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与SDS比较分)]
永久性起搏器在临床多种心律失常疾病中均发挥一定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但由于永久性起搏器治疗为有创治疗方式,患者对起搏器相关知识了解不足,极易使机体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10]。当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时,会导致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大量儿茶酚胺被释放,极易引起患者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增快,使得疾病复发,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本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后6个月SAS与SDS得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实施结构性心理护理,通过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对疾病以及起搏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音乐疗法、呼吸法等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放松,达到缓解不良情绪的目的;同时护理人员还主动了解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鼓励患者讲述自身问题,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患者树立疾病治疗信心;指导患者家属予以其家庭支持,使患者可获得来自家庭的温暖,同时利用网络技术还可在患者居家康复治疗期间为其提供持续干预,以便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因此其焦虑、抑郁情绪较轻[11-12]。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护理后6个月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显著改善,认知程度也有明显升高,同时结合家庭支持以及QQ群、微信群等,持续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对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
综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患者采取结构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