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 怿
总之,别连科叛逃及米格-25 泄密事件,对于美国鹰派自1970 年代中期加速形成反对“缓和”的战略见解,以及就此坚定制苏战略自信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此种更强调凭借美国的地位及实力、潜力对苏施压,而非慑于苏联所谓“实力”,进而一味对苏“缓和”的战略特征,为卡特政府末期拒斥苏联成为同美国“平起平坐”超级大国的强硬外交确定了基本方向。就此,美国深入推进拉开美苏军事科技差距的“第二次抵消战略”,里根政府亦全面修改对苏“缓和”政策,祭起旨在摧垮苏联的“新冷战”的大旗。其间,米格-25 是“波将金村”的战略判断,为上述美国对苏战略调整及冷战历史走向变化提供了新的对苏认知镜像。
相当程度上讲,冷战是美苏基于对彼此的畏惧与进而产生的国家间不安全感而肇发、升级,美苏实力差距的缩减则是助推美苏构建“缓和”大厦的基石。1965 年,美国拥有洲际导弹932 枚,苏联234枚,1970 年底,这一数字变化为1054 枚对1290枚。①理查德·里夫斯:《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吴雯芳译,商务印书馆,2014 年,第176 页。加之苏联不断发展的战略空军以及可畏的常规武装规模,美苏军力迎来历史性均衡,这动摇了战后“美攻苏守”的基本盘,影响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对苏决策与冷战战略。正是苏联崛起及其催生的不俗实力,促发美国决心以“灵活遏制”代替“全面遏制”,以追求绝对安全变为追求相对安全,促成冷战史上美国大战略的重要转轨,美苏两强自1960 年代末深入搭建“缓和”。
“缓和”战略的集大成者尼克松认为,苏联成为真正全球性大国是不得不接受的地缘政治前景。同理,基辛格在其“历史大趋势的感觉”,即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指引下,试图与苏联合作、“联系”、谈判进而减缓美苏对抗。但美苏“缓和”的批评者们则认为,“缓和”事实上取决于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生命强度与行为特征,也基于美国对于苏联实力与潜能的判断之上。②沃伊切克·马斯特尼:《冷战的历史遗产:对安全、合作与冲突的透视》,聂文娟、樊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第25 页。事实证明,在“缓和”崩溃及美国对苏认知变化的逻辑链条上,别连科叛逃事件发挥了不小作用。
美国做出米格-25 实为徒有其表的“波将金村”的重要判断,促发对苏强硬派加速改变对苏联常规军力在质量方面真实水准的不实认知,促使其进而对苏联国家发展模式的效能与潜能产生了质疑。这对于鹰派重鼓对苏强硬声调,乃至否定美苏“缓和”产生了微妙影响。同时,除去器物层面的对美劣势,别连科为代表的苏军军官乃至于同期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夫钦柯的叛逃,亦从冷战的“人心之争”层面,向世人宣告着苏联输掉冷战的悲剧性前景与深刻历史逻辑。
至1991 年海湾战争,虽然伊军米格-25 曾对联军造成些许威胁,但仍以全面战败而退出历史舞台。1999 年科索沃战争时期,南联盟第三代战机米格-29 更是铩羽惨败。诸型苏制战机的不良表现,不仅凸显苏联军事工业愈加严峻的对美劣势,1976年苏军中尉别连科驾机叛逃及米格-25 战机泄密事件,着实能够凸显苏联及其国家发展模式的日益衰朽命运。因而,从此点意义来看,别连科叛逃事件足以昭示我们,赢取高新科技竞争与推进更加普惠高质的民生福祉,确是避免重蹈苏联在冷战竞赛中沦为“波将金村”命运的关键,同时亦是后冷战条件下赢取大国间竞赛的坚实战略保障和最终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