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家族深情传唱
——记湖南省石门县新关镇中学音乐教师覃炫

2020-11-24 14:59覃峥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未来教育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石门县二姐土家族

覃峥嵘/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覃炫与家人在湘西采风留影

2017年,石门土家族的一个音乐作品——单口独角剧《二姐赶牛》,开始在湘鄂川黔等西南官话区域广为流传起来。

不仅有很多区县以及乡镇庆中秋、国庆、新年等大小晚会,有人仿演《二姐赶牛》,就连湖南临澧县“申遗”那样比较正式的活动,第一个上演的节目就是《二姐赶牛》,在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湖南省群星奖优秀节目巡演暨文化惠民基层行”等演出活动中,也有《二姐赶牛》。甚至在长途大巴上,在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屋前地坪里,在学校的操场上……时有男女老少掏出手机,在酷狗音乐里找出《二姐赶牛》,就开始表演起来,现场总是欢声笑语一片。

在外工作多年的林溪女士,是石门人,有一天她边吃饭边刷朋友圈,刷到了《二姐赶牛》,还只看一小段,就差点笑喷了饭。一遍看过,觉得不过瘾,她接连播放了好几遍,还转给了不少在全国各地工作的石门同乡。

在网络时代,信息转发便捷,传播速度很快。远在美国的胡先生也看到了《二姐赶牛》,看着看着,他竟嚎啕大哭起来。原汁原味的方言,宛若自家长辈的“二姐”形象,把他拉回到过去的岁月,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但是,他远在大洋彼岸,无法像林溪一样时不时地回石门看看,便禁不住思乡之泪纵横。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叶梅老师,一次到湖南常德采风,偶然听到《二姐赶牛》,她感到非常惊喜,这个作品让她想起了朋友佟文西作词的《山路十八弯》,同样是表现湘鄂西的作品,同样具有震撼力,唱出了山民的性格,热烈而深情,有筋骨、有温度。

《二姐赶牛》的词曲作者,是湖南省石门县新关镇中学的音乐老师覃炫,演唱者郑玉娇,也是一位音乐老师。出镜扮演二姐的演员,是石门罗坪乡的农村妇女——土家山歌的传承人陈淑媛。他们三个人的合作,将勤劳、泼辣、善良的土家妇女形象,呈现得生动有趣,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二姐的形象,在歌里,也在老百姓的心上。

妈妈就是“二姐”

覃炫说,他写《二姐赶牛》,原型就是他的妈妈。

赶牛的故事,就发生在田间地头。其场景,不仅他非常熟悉,湘鄂川黔的老百姓也都非常熟悉。正因为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又结合了现代元素,所以老中青三代人都爱听。

在《二姐赶牛》中,农村妇女“二姐”急急匆匆地跑出来,高声呼喊,声音嘹亮,响彻云霄:“丫布儿,丫布儿!”(丫布儿:土家族对别人家小儿子的称呼。)

然后,“二姐”用非常急促的说唱结合,道出她呼喊的原因:“对面山上俺无个地里是不是你庵屋里滴牛儿,正在七老娘的黄豆儿,你个没良心滴,还不快点点再等到一哈哈儿,俺无块黄豆儿就让你庵的牛儿七完哒!我都港好多回哒,你哪么就像个绵耳朵听不进去老娘的话呢?我滴个老祖宗,我滴个嗲嗲额儿。” (注:“七”是“吃”的土家族发音。嗲嗲额儿:爷爷。)

接着“二姐”用相对舒缓的语调,历数农作物被丫布儿家的牲口糟蹋的情况:“前年种的油菜,你庵屋里滴羊儿,七得只跟老娘,留呀留点儿根根儿;前年种的黄瓜,你庵屋里滴兔儿,七得只跟老娘,留呀留点儿把把儿;去年种的花生,你庵屋里的猪儿,七得只跟老娘,留呀留点儿兜兜儿。你个没良心滴,你个没良心滴。”

控诉不解决眼前的问题呀,“二姐”继续响彻云霄地呼唤:“丫布儿,丫布儿!”

没人回应,音乐变得更加舒缓,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二姐”心疼地哭诉:“丫布儿你个贱东西,你各人来看哈子,二姐我劳总就么块块儿黄豆儿,长得好啊,叶叶儿都是巴掌大一匹匹儿滴,昂,角角儿有一筷子长,一兜摘得到一箩筐,嗯、哎,国儿让你庵屋里滴牛儿七完哒,七完哒,哎!哎……”(劳总:只有。各人:自己。国儿:却,表转折。)

没办法,丫布儿没来,二姐只得自己去赶牛:“喔戚,喔戚,喔戚!”

但是牛却不动,对“二姐”还很凶,“二姐”对着牛无可奈何,只好连牛带人一起骂:“你看你滴个牛儿,胀得像个房缸,对我各儿恶瑟哒,拉也拉不动它,它叫也不叫一声,和你丫布儿一样,都是一个一个喜儿嘿宝。”(房缸:土家族盛装粮食的木质圆形家具。恶瑟哒:很凶的样子。喜儿嘿宝:傻瓜。)

无可奈何的“二姐”,继续高声呼喊:“听见没?丫布儿,丫布儿!”

还是没有回应,“二姐”生气了:“你个贱东西,还不快来牵牛儿,搞煞我的火哒,我牵你屋里猪儿,打你屋里狗儿,捉你屋里猫儿,赶你屋里鸡儿哎;搞煞我的火哒,我割你屋里油菜,摘你屋里黄瓜,扯你屋里花生,挑你屋里黄豆,住你屋里洋楼,开你屋里车车儿。”

有洋楼住,有车车儿开,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过了会儿嘴瘾,“二姐”还是没看到“丫布儿”过来,场景在无奈和调侃中结束:“丫布儿啊,我滴个嗲嗲,嘿宝坨坨儿”。

叶梅老师告诉笔者,“《二姐赶牛》这个作品,一唱三叹,张弛有度,把湘鄂西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真是妙趣横生”。

大学毕业之后,覃炫一直想为妈妈、为土家族的农村妇女,甚至为全中国的农村妇女写首歌。通过《二姐赶牛》这个作品,覃炫将对母亲那一辈农村妇女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她们勤劳,她们热爱土地,热爱在土地上种的庄稼,她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到牲口糟蹋农作物她们感到心疼,她们善良淳朴,刀子嘴豆腐心,对糟蹋庄稼的牲畜及其主人,骂声中都带有诙谐和善良——骂人是假,心疼庄稼才是真。

这样的农村妇女形象,让人既感到亲切、接地气,又带有积极的能量和母性的力量。

在歌声中长大

1972年,覃炫出生在石门县所街乡麻纳口村,那是个山歌之村。

覃炫的妈妈有一个妹妹和弟弟,爸爸则有九个兄弟姐妹,他们个个都会唱山歌。在20 世纪70年代,没有电视和手机,男男女女就靠唱唱山歌自娱自乐。现在,覃炫六十多岁的姨妈还经常到十里八乡的热闹场合表演。

覃炫的妈妈叫杨麦宝,方言“没饱”的谐音,外公、外婆饭吃不饱,就给女儿取了这么个名字。妈妈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文艺骨干,山歌唱得很好。她剁猪草时唱,簸簸箕时也唱;洗衣服时唱,做饭时也唱;到生产队出工劳动时唱,上山打柴时也唱;有事唱,没事也唱……

2019年湖南省青年作曲家笔会时留影

覃炫经常和妈妈一起上山打柴,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几乎都有打柴的经历。进了山,没入树林,林深叶茂,看不见人影,但能听到人说话。妈妈在这边吆喝,“幺~儿~你~砍~起~哒~没~”儿子在那边回应,“妈~妈~我~砍~起~一~捆~哒,你~呢~”为了让对方听清,乡亲们喜欢用双手在嘴边合成喇叭状,然后将音调拉长,寻常的对话,就有了山歌的韵味。

覃炫就在妈妈和乡亲们的歌声中,开启了音乐的童年启蒙。他喜欢和乡亲们一起唱歌,感到人只要唱着歌,生活中的苦都不觉得苦、累也不觉得累了。

有一天,覃炫看到叔叔倚在自家的吊脚楼上吹竹笛,他感觉那身影特有魅力,竹笛的声音也吸引了他,就央求叔叔教他吹笛子。然后,缠着父亲在后山找竹子做竹笛,他撕下竹子里的竹膜做笛膜。从那以后,牛背上、竹林里、吊脚楼下,都能够听到他那日渐优美的歌声和笛声。后来,经石门县荆河剧团团长张福雄老师多年的指导,他高考时参加了艺考,专业就是笛子独奏。

学习吹竹笛之后,妈妈的独唱中就加入了覃炫的伴奏。

六七岁的时候,覃炫得到了一个小收音机,那个年代可了不得,他舅妈的父母亲是教师,才买得起,用过几年后,舅舅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十岁左右,父亲做寿,舅舅又送了一个大收音机给他家。

自从有了收音机,覃炫每天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那时,乡村的无线电信号并不是很好,只能搜到有限的几个台。早上,电台播放的是蒋大为、李谷一等歌唱家的歌;白天上学,晚上也有歌曲播放,等最后一曲播完,覃炫还意犹未尽,他就听电台接着播放的纯音乐——莫扎特、贝多芬等名家的钢琴曲、小提琴曲,等等。尽管听不太懂,但他后来知道,这些名曲为他音乐专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上,那些名曲一播放,他就觉得很熟悉。

这一听就是十多年,直到覃炫考上大学,收音机已经用不了了,他就把喇叭拆卸下来,带到大学宿舍,接到学校发的小收音机上,做扩音设备。

作为土家族人,覃炫喜欢自己民族的音乐,他感到土家族的文化和音乐,是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大学读的是音乐系,好的音乐需要海纳百川,因此,他有意识地去听民歌,听全国各个民族的歌,只要能够搜集到的,他都会搜来听。其中有代表性的曲谱和歌词,他甚至背得滚瓜烂熟。

及至创作,当他确定了某个主题之后,就有相应的旋律在脑中响起。

覃炫在石门壶瓶山北溪河采风时留影

覃炫与湖南省作曲大师鲁颂(中间)以及青年作曲家刘普群师弟(左一)合影

到田野里采风

大学毕业后,覃炫被分配到石门县新关中学教书,二十多年过去,从未挪过窝。凭他的才华,他有机会走向更大的舞台。但是,他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喜欢在安静的环境进行音乐研究和创作。

作为一位音乐老师,他不甘心在音乐课堂上仅仅带学生唱几首歌,欣赏几首规定的曲目。他喜欢采风,喜欢深入民间,了解土家族的各种音乐形式,以更广博更生动的内容,去丰富课堂,去影响学生。

他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深入土家山寨,采访民间山歌手及其他民间艺人两百多位,录谱记词三千多首,足迹遍布湘西北和鄂西山区。有智能手机之后,他还拍下了很多珍贵的视频和照片。

采风中覃炫发现,随着电视、智能手机的普及,随着各种娱乐手段的兴起,年轻人一批批地外出务工,土家族的文化和音乐,了解的人却越来越少,会唱山歌、能奏土家族乐器的人更少。有一次采风,他走进一个渔鼓老人的屋里——满壁的塘尘,斑驳的土墙,倚墙而坐的老人,寂寞的渔鼓,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意识到,老一辈民间艺人正在老去,人数正一天天减少,他们所传承的文化,很可能会随之消逝。

覃炫决心用脚去丈量那片深爱着的土地,用笔、用镜头、用视频记录下行将消失的民族音乐。

对于采风,在笔者看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覃炫刚开始采风的时候,湘西北和鄂西的公路一般只通达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工具也就一天一两趟班车。没赶上班车,就靠走。到乡镇之后,要深入各村寻找民间艺人更靠走。大山里,有的农户住的地方离乡镇政府有四五十里路,要走上大半天甚至一天,脚打了泡也不能停下——天黑了,目标却还在远方。

深山密林里,人户稀疏,时不时会窜出野生动物来。覃炫有一次遇到一头野猪带着六个猪仔,在他前方闲庭信步,野猪是很凶猛的动物,当时他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所幸野猪对他没有兴趣。常见的是蛇,在路上盘成一个圆圈,或者摇曳着身子横过野径,或倒吊在树枝上睥睨来往过客。采风免不了走夜路,覃炫最担心的就是踩到蛇。

在大山里采风,吃住怎么解决?覃炫看见有人家,就讨口水喝,更多的时候是渴了饮山泉,饿了就吃点自带的饼干、方便面。有时候会在山民家留宿,大多数得赶回乡镇住宿。

山民热情却也警觉,有一次覃炫去南坪河,那是毗邻湖北的地方。他走了大半天,到达一户人家,听当地小学的老师说,这户人家的爷爷会唱山歌。可是,屋子里的老人看到来了陌生人,不肯开门。好说歹说,听说是孙女老师的朋友,才开门给覃炫一杯水喝。坐着聊天,聊到孙女在湖南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而到湖北的学校只有一百米。可户口是湖南的,需要去一百多公里外的县教育局打转学证才行,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办理。覃炫欣然答应带着他们去办,老人很高兴,一高兴就给他煮玉米吃。

覃炫和罗坪山歌人李育南夫妇合影

覃炫采风时与石门县壶瓶山平洞山歌手合影

听老人说家里的电视没信号,他帮助检查了一下,发现是天线脱落了,接上去后屏幕就出现了影像,老人更高兴了。到了晚上,这家人还炒了招待贵客的腊肉,老人也唱了两首山歌。

有一次去石门西北的罗坪乡,覃炫翻过九岭十八弯,看见路边有卖冰棒的,就买了个吃。正吃着,发现有个男子望着他,覃炫判断他想吃但没钱买,就买了两根给他。男子听说覃炫在找会唱山歌的人,就说他的弟媳妇会唱。很巧,他的弟媳妇就是后来唱《二姐赶牛》的陈淑媛。

这些年,覃炫采风不止,笔者问及他的收获,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回答:

走过的每一弯山路,都是一首歌;

淌过的每一条溪流,都是一首歌;

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首歌;

度过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一首歌……

“文艺来源于生活,不采风的闭门之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覃炫务实,沉得下去,在这个时代很少见,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非常接地气。”石门县文化局党组成员吴勇如是评说。

得大家提携,奖掖后生

采访覃炫时,笔者想了解这些年他创作了一些什么作品,有哪些获了奖,他傻呵呵地笑,却拿不出一个目录来,大约是从来就没有总结过。笔者只得通过百度搜索,得到了一些信息。

2002年,覃炫创作的《采橘情歌》被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石门橘子红了》选中。

2003年,由覃炫作曲并演唱的作品《走进张家界》(金沙做词),获湖南省原创十佳歌手奖。覃炫作曲(李木生作词)的《甜甜湘西柑》,获湖南省新人新歌大赛二等奖,并由湖南省文化音像公司出版发行。

2005年,由覃炫作词作曲,并与歌手刘琼华对唱的《山寨恋歌》,获湘鄂边山歌大赛金奖和湖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歌舞汇演演唱创作银奖。

2010年,由他作词作曲的《姊妹哭嫁》,在湖南省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中获市级银奖、省级新创作品奖。

2011年,覃炫当选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十佳”文化人物。

2012年,由覃炫作曲的《湘江北去》,在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湘江放歌、全国新创作歌曲征集中,荣获三等奖。

同年4月,由他作曲的10首歌曲,在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教育与创作》第4 期中,独辟专栏刊发。他共有40 多首作品,在该刊发表。

2015年,覃炫创作《二姐赶牛》,由陈淑媛代表的石门县罗坪乡民俗艺术团,参加湖南常德市百团大赛获得“精品节目奖”。

同年11月2日,由覃炫作词作曲,由石门县荆河戏剧团演出的石门土家山歌情景对唱《无个东西借哈子》,获得湖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金奖,参加了湖南省文化厅组织到台湾的交流演出。

这些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十多所学校和企业创作了校歌和院歌。其中,他为石门县中医院创作的《让生命长青》(金沙作词,覃炫作曲),在全国医院院歌大赛中荣获优秀奖。

作为一位农村音乐教师,能有如此不俗的成绩,让人不由惊叹。笔者问覃炫:“你是怎么做到的?”覃炫回答:“一路遇贵人!”

在提升专业造诣方面,覃炫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张福雄老师。张老师不仅教他吹奏笛子,还对他进行音乐理论的启蒙,逼着他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学完《斯博索宾》的音乐理论,为他的音乐之梦插上了翅膀。张老师对音乐执著、热爱,也喜欢有天赋、能吃苦、爱学习、有灵气的覃炫。在他的影响下,覃炫考上了大学,走上了专业的音乐发展之路。

进入大学,覃炫又遇到了教音乐理论的古军生教授。古教授教学一丝不苟,学习和声的时候,为了让批注的效果更清晰,他甚至帮学生重抄作业上的曲谱后,再批改,这让覃炫惊诧而感动。大学毕业已经二十多年了,创作时每每遇到困难,覃炫总是会请教他,而他也总是会及时回答,26年来一直如此,让人感怀。

2002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融入到石门的柑橘节,覃炫的作品《采桔情歌》被选中,在县领导的关照下,他认识了国家一级作曲家、现任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的孟勇先生。

孟勇先生看到土家族的作曲者很少,覃炫又有灵气、很勤奋、有追求,对自己的民族有很深的感情,对土家族的音乐很有感觉,只是在作曲上还稍有不足,觉得应该帮他一把。

就这样,覃炫便开始向孟勇先生学习作曲。那时孟勇先生居长沙,覃炫半月去一次,先生一对一的辅导他,不仅没收学费,还倒贴饭钱,留覃炫住在家里。孟勇先生很温和,要求却严格,抄谱错一个音符,就要重抄。孟勇先生用启发式教学,常常当场写作品,让覃炫观摩他是怎么进行创作的。这样的教学,一直进行了五年,直到孟勇先生去了北京。迄今,覃炫还保存着孟勇先生给他批改过的全部作业,厚厚的一本。

孟勇先生不仅自己教覃炫作曲,还介绍了业内的一些大家给覃炫认识,比如《山路十八弯》的词作者佟文西,让覃炫向他请教怎么作词。孟勇先生对覃炫这个少数民族歌者的帮助,不仅体现在作曲上,更在人脉上、为人处世上,帮他打开了格局。

覃炫说,在音乐创作的路上,他还得到了很多前辈和同道的帮助,比如,著名词曲作家金沙、夏劲风、李木生、佟文西、鲁颂、尹晓星、张树德、莫津、罗继南等,还有音乐制作人吴文传、高洁、邢卫民,给了覃炫很大的支持。音乐制作的成本很高,早些年覃炫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都贴到那上面去了,特别窘迫的时候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如果不是吴文传,他的很多作品不可能制作完成。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覃炫心怀感恩,对于帮助过他的人,他感到无以为报,唯有更努力地创作,同时像他们一样,奖掖后生,成人之美。

石门县新关镇中心学校蒋青安校长对笔者说,覃炫的工作责任心很强,音乐课上得很专业,无论是理论、乐器还是音乐欣赏,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他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设备,比如钢琴、电子琴、二胡、手风琴等,为教学服务,促进了学校的美育,促进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而今在石门一中教音乐的白月老师,初中三年都跟随覃炫老师学习声乐,慢慢走上专业发展道路,后来考上广西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她告诉笔者,“覃老师对我人生最大的影响是性格方面的改变。以前我的性格很腼腆,不敢表现自己,覃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我开始变得外向,胆子也一点点儿变大。我逐渐发现自己喜欢唱歌,并坚定了信念去唱。”

石门县所街乡中学音乐教师赵芳也是覃炫的学生,她接受采访时说,“覃老师是一个很幽默风趣的人,总是能够把学习变得很有意思,他很乐意与学生分享他的音乐成果,哪天灵感所至,写了一个旋律,就会或唱或弹或吹奏给大家听。我们平时很多竹笛练习曲,也是他即兴写的。他还经常给学生讲他采风途中的趣事,引得大家心向往之。”

赵芳在初二时跟随覃炫老师学习竹笛,她觉得覃老师无论是音乐领域还是为人处世,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们都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所有的学生都是他追梦的见证者,他也点燃了学生们的梦想。

覃炫给笔者的印象,内敛、谦卑、生怕得罪人,但在他任教的新关中学,谁要想跟他打商量,占用他的音乐课,却会碰硬钉子。初三毕业班的音乐课他都照上不误,谁也不许占。

覃炫有很多想法:他想把本地音乐引进课堂,这个想法他付诸实施了,他将石门罗坪乡的山歌大王庹和威,请到学校给每个班的学生教唱山歌。他还想给当地的每所学校写一首校歌,想编一本山歌方面的校本教材,这些想法,还没变成现实,凭一己之力,时间、精力和财力都不够。但他用本土音乐滋养本地人的初衷不会变,为本民族传唱的痴心不会改。他想,作为一个土家族人,如果土家族的文化和音乐,能够因自己的努力而更丰盈,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猜你喜欢
石门县二姐土家族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二姐的善心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湖南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研究
石门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苦涩的甜蜜
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