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例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11-24 07:19:50邹辉煌葛高琪秦国顺胡玉娜张红梅李黎明
护理学报 2020年20期

邹辉煌,葛高琪,秦国顺,胡玉娜,张红梅,李黎明

(河南省人民医院a.重症医学科;b.护理部,河南 郑州450000)

在落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举措中,方舱医院发挥了重大作用。方舱医院主要收治确诊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1],患者自理能力较高且疾病损害较小。既往研究表明,突发创伤性事件在带给患者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促进患者心理方面的积极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之为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2]。早期创伤后成长可以改善幸存者心理健康[3-4],降低后期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5]。 幸存者创伤后成长是动态变化的, 不同节点幸存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不同[6-7],但是这种变化目前尚无明显规律可循。目前,关于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武汉市青山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后期干预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0 年2月15—20 日武汉市青山方舱医院(A 舱)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8]标准确诊新冠肺炎患者;(2)年龄18~60 岁;(3)入舱时间≥48 h;(4)有智能手机且熟练应用微信程序;(5)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6)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或读写障碍。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行编制,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子女、有无宗教信仰、家属是否确诊新冠肺炎及确诊家属是否和患者在同一方舱。

1.2.2 Herth 希望量表 由Herth[9]于1992 年编制,用于评估成年患者在临床环境中的希望, 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97。 赵海平等[10]2000 年翻译并将其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5。 该量表包括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4 个条目)、采取积极的行动(4 个条目)、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4 个条目),共3 个维度12 个条目。 均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 从非常反对~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4 分。总分为12~48 分,得分越高则受试对象的希望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746。

1.2.3 创伤后成长量表 由Tedeschi[11]于1996 年编制,用于评定个体创伤后成长水平,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0。 汪际等[12]2011 年汉化并将其应用于意外创伤患者,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874。 汉化后的量表包括人生感悟(6 个条目)、个人力量(3 个条目)、新的可能性(4 个条目)、与他人的关系(3 个条目)、自我改变(4 个条目),共5 个维度20 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6 级评分,从完全没有体验到这种改变~体验到这种改变非常多分别赋值0~5 分。 总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受试对象的成长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46。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https://www.wjx.cn/jq/59891701.aspx), 将电子问卷二维码发给武汉市青山方舱医院的2 名护理人员, 由其在每日健康教育结束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入舱满48 h 的新冠肺炎患者解释问卷调查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 获得其知情同意后,患者用自己的微信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 电子问卷中每个问题均为必填选项, 且每个IP 地址只能做答1 次。 截止调查日(2 月20 日)青山方舱医院(A 舱)共收治184 例新冠肺炎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患者50 例,剩余患者134 例,其中125例患者同意参加本次调查。 由于患者通过手机扫码参与调查, 调查人员无法逐一确认患者是否完成调查并提交结果, 最终有18 例患者未提交问卷,共回收问卷107 份,其中有效问卷107 份,有效回收率为85.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问卷星“分析下载”功能将问卷原始数据导入SPSS 数据库,采用SPSS 17.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 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描述;不同特征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的组间比较, 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创伤后成长与希望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创伤后成长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07 例新冠肺炎患者, 年龄:21~30岁23 例(21.5%),31~40 岁22 例(20.6%),41~50 岁32 例(29.9%),51~60 岁30 例(28.0%);其中男性58例(54.2%),女性49 例(45.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 例(18.7%),高中或中专33 例(30.8%),大专18 例(16.8%),本科及以上36 例(33.6%);职业:工人19 例(17.8%),国企/机关/事业单位30 例(28.0%),离退休21 例(19.6%),其他37 例(34.6%);婚姻状况:未婚26 例(24.3%),已婚64 例(59.8%),离异/丧偶17 例(15.9%);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2 999 元15 例(14.0%),3 000~4 999 元49 例(45.8%),≥5 000元43 例(40.2%); 91 例(85.0%)居住在城市;75 例(70.1%) 有子女;21 例(19.6%) 有宗教信仰;53 例(49.5%)家属确诊新冠肺炎,其中19 例(35.85%)确诊家属与患者在同一方舱。

2.2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情况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5.75±19.19) 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人生感悟(21.87±5.58)分,个人力量(10.20±3.72)分,新的可能性(12.04±4.53)分,与他人的关系(10.34±2.95)分,自我改变(11.31±4.87)分。

2.3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希望的相关性分析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希望总分38.00(35.00,41.00)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积极态度12.00(11.00,13.00)分,积极行为12.00(12.00,15.00)分,亲密关系12.00(11.00,13.00)分。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新冠肺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与希望总分呈正相关(rs=0.523,P<0.001); 创伤后成长与希望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s=0.420~0.466,P<0.001)。 见表1。

表1 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希望的相关性分析(n=107,rs)

2.4 不同特征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的比较 将本组新冠肺炎患者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有无子女、有无宗教信仰、家属是否确诊新冠肺炎及确诊家属是否和患者在同一方舱分组, 比较其创伤后成长得分情况。结果显示:确诊家属是否和患者在同一方舱、不同性别、职业、家庭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新冠肺炎患者,其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有无宗教信仰及家人是否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其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n=107,±S,分)

表2 不同特征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n=107,±S,分)

项目年龄(岁)21~30 31~40 41~50 51~6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n 23 22 32 30 20 33 18 36得分74.26±19.76 65.82±10.30 59.50±14.23 65.83±25.61 55.90±25.07 65.67±21.86 64.06±10.88 72.14±13.44统计量F=3.245 F=3.435 P 0.029 0.024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是否有子女有无是否有宗教信仰有无家属是否确诊新冠肺炎是否n 26 64 17 75 32 21 86 53 54得分78.27±10.72 60.66±20.65 65.76±14.91 61.49±19.80 75.72±13.31 73.81±15.22 63.78±19.61 69.58±20.04 61.98±17.70统计量F=14.728 t=4.337 t=2.185 t=2.081 P<0.001<0.001 0.031 0.040

2.5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因变量, 以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7 个变量(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有无宗教信仰、家人是否确诊新冠肺炎、希望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及希望总分是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35.8%。见表3。

表3 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107)

3 讨论

3.1 本组新冠肺炎患者收入方舱48 h 后创伤后成长处于较高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新冠肺炎患者收入方舱48 h 后创伤后成长总分为(65.75±19.19)分, 与量表总分中间值50.00 分比较, 处于较高水平; 高于汶川地震1 年后幸存者创伤后成长得分[(55.68±11.50)分][13],天津大爆炸3 个月后幸存者[(54.00±20.18)分][14]及L’Aquila 地震2 年后幸存者[(36.37±21.08)分][15]。可能与所经历创伤性事件不同有关。本组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1)创伤后成长水平是动态变化的,不同观测时间节点下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不同[16]。Zoellner[17]认为创伤后成长在产生初期较不稳定,呈现一定的起伏变化, 且不同个体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与既往肺炎不同、突发、传播速度快的传染性疾病,个体一旦确诊患病,就会产生相应的创伤,方舱医院开放前,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在社区隔离, 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对疾病发展的未知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变化。 (3)方舱医院的建立使得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同时,为促进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18],要求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心理干预,最大程度地减轻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 这些干预措施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引导患者积极正性思考方面发挥着重大的意义,故方舱内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较高。

3.2 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3.2.1 希望 本研究结果显示, 希望是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B=2.138,P<0.001),即希望水平越高, 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与Zhou 等[19]及Samuel 等[20]对雅安地震后青少年及治疗成功的口腔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结果相似。 究其原因: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希望水平较高的新冠肺炎患者内心充满了对生存的渴望,对现实和未来呈积极态度[21],其偏向于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改变进行更多积极的思考,能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疾病带来的创伤[22-23],进而促进其创伤后的恢复和成长。故新冠肺炎患者希望水平越高,其创伤后成长得分越高。 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应重视希望对创伤后成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积极向新冠肺炎患者介绍目前新冠肺炎的治疗进展及相关治疗技术的突破,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积极评估新冠肺炎患者希望水平, 对于希望水平较低的患者可采取希望-干预、尊严疗法及心理干预等方法提高其希望水平,进而提高其创伤后成长水平[24]。

3.2.2 文化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文化程度也是新冠肺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即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参照,高中或中专(B=12.249,P=0.007)及本科及以上(B=9.896,P=0.042)的新冠肺炎患者,其创伤后成长水平较高,与刘畅[25]及常碧如[26]的研究结果相似,Xu 等[13]在汶川地震1 年后对幸存者调查中也发现不同的教育水平组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幸存者的创伤后成长得分最高。 究其原因:文化程度高的新冠肺炎患者,会主动从多渠道查询相关信息和解决方法, 对疾病信息的整合、理解、筛选及识别能力较强,而有效的信息资源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激发创伤后成长。 建议医护人员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新冠肺炎患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其传播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挥同伴支持的作用,组织方舱内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团体讨论,鼓励文化程度高的新冠肺炎患者分享其所了解的信息,提高方舱内患者对疾病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激发其创伤后成长。

4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且受调研时间的影响,纳入影响因素并不全面,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