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习作能力是学生用语文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式。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更是语言积累并展现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获取素材,学习范文、领悟方法,创新形式、拓宽思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其主动积累的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为今后写作打下较为牢固的基础,让学生爱上作文,最终提高习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习作提出了“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的具体要求。如何获得写作素材?留心观察和感知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没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学生没能真正做到感知生活、融入生活,对于生活以及周围发生的事情缺少观察力,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关注,熟视无睹。实际上,故事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一个角落、每个人身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细致、耐心地打开生活的大门,对于所看到和所感知到的事物融入自己深刻的思考。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就能获取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1.多观察,累积素材。教会学生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无论是从远处到近处,还是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事物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要时刻保持一颗关注周围事物的心,学会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当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作文中就有了他眼中的生活。当苹果成熟后,引导学生不论是在家里,还是进入超市,亦或是走在街上,看到苹果后,都要仔细观察,如看看品种、大小、颜色、形状、花纹等。经过这样的指导过程后,学生描述:“苹果红红的,圆圆的。有的苹果上面还有深红色条纹,像穿了一件条纹外衣,很漂亮;有的苹果顶上还有五个高高突起的棱,像五角星一样,非常有趣。”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建构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觉的理解并积累写作材料。所以,教师应花费时间并抓住机会,经常带领学生融入自然、感知自然,积累他们的所听、所见、所感。
更为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感知方式来体验生活,例如定点观察、有序观察等,以提高他们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周围事物灵敏观察的能力。如,校园内有几棵大梨树,不同的季节,它们会展示出不同的风姿。教师要带着学生到操场,走近大梨树,观察叶子的变化、梨花的盛开以及果实的诱人。只要学生养成了时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就会积累写作素材,就不会觉得写作困难,也就会爱上写作。
2.多角度,细化素材。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细节,细化素材。不仅观察外表,还要凭借嗅觉、味觉、触觉等来感知。味道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还应当深入其中。有时候在这里是一种味道,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花儿的香气是清雅的,还是浓烈的?葡萄是酸甜的,还是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还是芳香的?这时让学生用鼻子多嗅嗅,那么作文中的生活也会千姿百态,富有生活气息。
例如,学生看到苹果就会想到苹果的酸甜和香味。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苹果进行多角度观察,从外到内,由面到点,不仅观察苹果的外部,还要让他们观察苹果切开后的样子、颜色等,用心感受。学生的描写便更加生动有趣:“苹果的品种真多,有红红的‘富士’、黄黄的‘香蕉’、绿绿的‘青苹’、又红又紫的‘花牛’……切开‘富士’咬一大口,真是又脆又甜,好吃极了!苹果不仅好吃,还是‘营养大师’呢!”观察了生活,细化了素材,习作表达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3.多想象,延伸素材。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在每一次、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有意识地激发诱导,大多数学生都能产生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获得思维碰撞的灵感[1]。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圆圈在一年级学生的眼中千奇百怪:是零,是圆圈,是水泡,是月亮,也可能是太阳……可见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多么充满创意的世界,所以课堂教学实践也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实践过程。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长上翅膀。学生在学习了“童话”“寓言故事”单元后,他们这样编写:“红苹果指着自己的花外衣说:‘我有鲜艳喜庆的外衣,谁都喜欢我。’黄苹果撇撇嘴轻蔑地说:‘我的味道像香蕉,大人小孩都更喜欢我。’又红又紫的苹果昂起头骄傲地说:‘我还有一个名字叫元帅,是苹果中的老大。’”激发了想象力,学生眼中的生活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文本入手,总结写作方法,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简单有效的表达方法。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本,可以将课文的表达方法作为教学依据,使学生逐步取得创新和进步的空间。
许多人认为写作是创作过程,不应对学生规定过多的条条框框。但事实上,假若小学生不了解作文的基本知识,一篇优秀的作文又从何可得呢?而且三年级是学生开始学习写作的最重要的阶段,所以学生应当先从作文的基本模式开始学习,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开头、结尾,以及过程如何清楚表达,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1.明晰开头显主题。好的开头是习作成功的一半。就如火箭发射一样,火箭头动力足,发射才能更远、更准。习作的头开好了,下面的表述也会自然顺畅,才会洋洋洒洒,才思泉涌。如,《秋天的雨》一文的开头让学生了解了作文的开头需要点明主旨;《燕子》一文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灰雀》一文的开头就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明晰了开头方法,学生的表达才能自然得体。
2.清晰结尾升内涵。新课标要求小学中年级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有了好的开头,作文的结尾也非常关键,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三年级习作要求“乐表达,写清楚”即可,但范文中典型的结尾方法仍然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渗透,让学生慢慢领悟。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海滨小城》等课文在结尾部分点明文章的主旨;《不懂就要问》《掌声》直接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发人深省;《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自然结尾,留下空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学生要慢慢领悟各种结尾的妙处。
3.仿写过程创意境。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精美的范文,经典的诗词、优美的散文、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文中有序的表达、形象生动的语言都是仿写的内容,只要抓住契机,练写就不会机械单调。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学习作者的有序表达,学生这样写校园的大梨树:“我喜欢挺拔的白杨,也喜欢婀娜的垂柳,更喜欢校园里遒劲高大的梨树。春天,枝头上雪白的花瓣,在细嫩绿叶的衬托下,无比美丽。夏天,梨树的叶子又绿又密,仿佛是一把撑开的大绿伞。秋天,梨子即将成熟,果实黄灿灿的,看上去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吊钟。冬天,大梨树就像站岗的士兵一样迎风挺立在那里,好像在保护我们校园的安全,又像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学完了《火烧云》,学生这样写:“天空中出现了一只小仓鼠,那只小仓鼠好像很害怕的样子,四处乱窜,原来后面有一条蛇在紧紧追赶它,追着追着小仓鼠不见了,蛇也不见了。”这样适时地练笔,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清楚,习作的意境才会更深远。
1.实践活动拓题材。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能够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在理解和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展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融入情感与兴趣,丰富写作的材料,拓宽表述角度。如,综合实践、科学实验、种花植草、体育锻炼、劳动体验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而且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当被要求写出他们熟识的人时,可以是游戏时可爱的小伙伴,可以是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可以是烈日下保障安全的警察叔叔……如果选择亲切而勤劳的母亲,可以写如何关心自己,亦可选择如何任劳任怨,默默奉献,还可从邻里关系、关爱他人的角度去表述,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将会更加丰满、更加动人。
2.情景再现拓内容。“情景再现”指的是让学生表演作文中出现的角色,基于角色的言行举止以及一颦一笑,重现当时的事件,使得表演者以及观看者能够身临其境,了解到当时所发生事情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地还原出生活经历的事情,写出的作文将更加富有真情实感。如,课本剧、小品等题材的表演可以使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丰富表达内容,获取写作的素材。
3.课外阅读拓表达。习作要求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出他们眼中的生活,可大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规范、准确且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2]。广博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扩展见闻,开拓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尽管每天的语文课上学生都在阅读,但阅读量很有限。而且每一篇文本的选择,都是按不同的单元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因此语言的习得就比较局限。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句和不同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使自己的表达更加丰富而生动。
留心观察,积累素材,领悟方法,明晰思路。学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爱上作文,主动记录,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最终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