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中心学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都是个难点。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视野不够开阔,缺乏知识积累,加上接触作文的时间不长,写起作文来难免存有畏惧心理,就像是遇到拦路虎一样,一提到作文,就会愁眉不展。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这个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生写起作文普遍感到困难,常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之感,如果写前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察固然好,但这却是很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投影、课件、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写前指导。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笔者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语:“其实,在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并在白板上触摸,屏幕上依次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兴奋地说:“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笔者紧接着问:“你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们异口同声:“想!”他们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这时,笔者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聚焦在多彩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再让学生同桌互相描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写看图作文《小熊找朋友》时,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们观看视频,小熊与山羊、老牛之间的对话及其表情和动作,他们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促使其形象地写出来。还可以先欣赏范文,然后让学生通过模仿修改、互相传阅等形式,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写作素材,让“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毛诗序》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习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情感是习作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习作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多媒体网络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有了创作激情,就需要进一步的作文框架的构思。构思虽然是一种个人内省的心智活动,但是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写《美丽的秋季》时,笔者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学生说不出,于是,笔者播放了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果园、有田野、有庄稼……看完视频,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秋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笔者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其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议与说中开阔了思路。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当学生回归生活,热爱生活,对生活“移情别恋”,他们的作文肯定充满了感情。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教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形成的共识。其间,相继涌现出了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笔者将作文呈现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上,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质量。具体做法是: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希沃白板5投影在屏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