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畅家巷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并且涉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由于学生涉世未深,受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要他们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单靠教师的说教是不行的,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则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所谓问题切入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其操作要点如下:进行问题的设计,让教师围绕问题教,让学生围绕问题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并积极分析、解决问题。在该策略指导下,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等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如,在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们好好玩”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三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上是一只被踩瘪的乒乓球;第二幅图片上是一个不倒翁;第三幅图片上是一双筷子插在水中。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被踩瘪的乒乓球为什么可以用热水修复?不倒翁为什么总是“不倒”?为什么筷子插入水中,我们看起来就成了弯曲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玩的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适时对学生给予提示,并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所谓技术融入策略,是指把现代媒体技术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要把媒体技术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特性。
1.激励性。在设计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时,教师要选择适宜的资源,课件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要与一定的激励性策略结合起来运用。如,在学习“我会努力的”一课时,首先,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聆听这首激昂的乐曲,感受贝多芬同逆境抗争的一生。然后,播放中国体操队训练视频,从中引出“热爱生活,奋勇拼搏,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知识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了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建构性。利用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情境、建构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有意义的学习,要通过一定的“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间,教师要注意画面信息的关联性,树立信息加工、处理和重新组合的意识。如,“我们在公共场所”一课教学中,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内容,教师可先通过网络多媒体展示相关违法案例视频及图片,再请学生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判断视频和图片展现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3.整合性。在媒体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系统方面分析、考察它的应用价值,以发挥媒体技术的最大效用。整合的方法有多种,如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方法与策略的整合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适度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可将其与实践活动及游戏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所谓情境创设策略,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微观教学环境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在“绿色小卫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黄河遭受严重污染、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境,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创设联想情境。如,在“快乐学习”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业的情境,以及某人爱好天文学最终成为天文研究者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不同兴趣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3.创设语言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口头表达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安全护我成长”这一单元教学中,首先,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十字路口上人行道的红灯亮了,可是并没有车辆通过,能不能闯红灯”的辩论话题。然后,让他们观看大学生辩论赛的片段,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辩论赛,以此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