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汝婷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审题是答题的基础。面对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即为审题能力,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做题结果的对错,甚至对学生将来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一旦形成不良的审题习惯,就会给学生带来难以消除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小学低学段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进行及早培养、细致培养、强化培养,具体研究如下。
现今的数学习题有两大特点,一是图画和文字兼备,二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离不开对图画的细致观察和日常生活的积累,使学生能在学以致用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以“认识乘法”为例,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主题图时,如果教师的提问比较空泛:“同学们,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小学生很可能被美丽的图画吸引,进而回答“蓝天、白云”等完全不在教师预期内的答案。因此,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呢?”简明扼要地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数量,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如“认识钟表”,笔者要求学生每天起床、回家都要看一下钟表,说出具体时间,请家长监督并纠错。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再做与钟表相关的习题时,错误率大大降低。
审题能力的提升需要审题意识的确立,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教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愿意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审题习惯和审题行为,尽量避免在读题、板书、计算和批改上出错,以免给学生造成“老师都错了,我也不用注意”的错误示范。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在具体行为上做到全面看题、细致读题,不轻视任何习题训练,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审题,以便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进而“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能力。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审题要读三遍:第一遍要读通读懂,结合图画明白题目的大概意思;第二遍要读慢读准,不添字、不漏字,一字一字地读,弄清楚题目的具体含义;第三遍读细读清,特别是关键字句,要反复琢磨,准确理解其真实内涵,避免因多一字或少一字而出现审题错误。一开始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三遍读题的习惯,审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年级小学生识字量有限,所以多是教师读题,学生听后进行解答,这时学生会不会听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二年级时,学生的识字量增多,教师慢慢减少读题次数直至不再读题,需要学生自己读题,且是不出声地默读,这时学生会不会读题十分重要。说和写能帮助学生理顺题意或正确理解题目所讲的意思,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提取数学题目中关键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练习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教师读题”为例,在一年级开始阶段,教师要大声、缓慢、清晰地读出题目,对于重点信息还要读出重音或重复读几遍,以提醒学生应该注意此处;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教师可以逐渐减少特别提醒的部分,只要清晰朗读即可;到了二年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哪里是解题关键,哪里是干扰信息,学生要学会分辨,更要学会在默读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独立思考,使自身的信息提取能力越来越“炉火纯青”,才能培养自身较强的审题能力。
小学生思维比较简单,仅靠看看题目、读读题目,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题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混淆的、错误的理解,进而导致解题出错。因而他们还需要借助外物,亲自动手去画一画、叠一叠、做一做或算一算,也就是使用草稿帮助审题、解题。当然,小学生并没有使用草稿的意识、习惯,也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训练。例如,在放学站队时,从前往后数,浩浩站在第5名,从后往前数,浩浩站在第6名,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单纯地读题后,很多学生给出了错误答案:5+6=11(名)。为了让学生明白他们错在何处,笔者带领学生在草稿纸上形象地画一画:用一个小圆圈代表一名学生,用红色的彩笔从前往后画出5个小圆圈,然后再用蓝色的彩笔从后往前画出6个小圆圈。这时学生会发现,咦,怎么出现了两个浩浩?可是浩浩是一个人,怎么能用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呢?因而我们将两个圆圈合并在一起,再数一数,这个队伍有10名学生,我们出错的原因是将浩浩当成了两个人。在草稿上画一画就能让解题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使用草稿的习惯,促使学生正确审题、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