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丽虹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东学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属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之一,而在新课标在不断的改革及实施过程中,对作文教学出现的种种弊端以及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改革,首要改革目标即为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依据课程规划实施作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动力通常来自浓厚的写作兴趣,且积极、自愿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写作欲望,提升写作能力[2]。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情境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改变以往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课堂氛围不佳,学生写作兴趣低下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作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将自己与学生的课堂地位调换,让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发开展写作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予以点拨,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写下一篇文章(字数、体裁、主题不限),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学生回忆起精彩的实践活动,便会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逐渐产生写作欲望,对活动进行描述时亦不会产生乏味、无聊感。此外,小学生对新鲜事物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或课后聊天时,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有意识地培养其写作兴趣,使其乐于文字描述,不受形式束缚地写下自身感受。
叶圣陶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说明写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写作与生活联系密切。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作文的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见生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作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主体,学生应当主动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文章的质量好坏往往取决于作者的生活体验[3]。以“语文园地一”(《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为例,教师在进行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踏青”作文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属于大自然中的生活现象,引导其仔细观察生活,加深学生对身边景色、食物的了解,提高其生活素材的积累能力,进而提升写作水平。此外,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写作题目,让学生以身边的景色、事物为写作主体,观察实际生活,从而激发真情实感,积累生活经验,使其能够利用文字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提高写作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尊重学生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要求,说明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写作,致力于培养其写作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其天马行空、略显稚嫩的想法,避免打击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4]。以“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1课)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后,常常会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但小学生处于一个年龄较小的阶段,思想尚未成熟,实际上无法理解中华的历史文化,体会不到圆明园毁灭背后的历史内涵以及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若让其写读后感,只能是空谈、生搬硬凑,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借助圆明园的毁灭开展个性化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假如圆明园没有毁灭,现在会是什么样子?里面的瑰宝会更多吗?”,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续写圆明园的一个小片段;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当引导,以促使其形成一定的作文构思体系,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激发其创新思维,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贯彻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写作能力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及创新能力的角度展开作文教学,以突破学生的思维束缚,落实语文作文新课标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