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科素养为核心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0-11-24 17:41高台县第一中学
甘肃教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伏尔泰康德理性

高台县第一中学

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至今还熠熠生辉。这句话中闪亮的思想和真理的光芒,一直穿过历史的隧道照亮至今。不可否认,引领学生深刻触摸伏尔泰、康德等人的思想高峰,和历史对话,和哲学对话,无疑会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生活,开拓视域,重构理性精神,重建历史观,这恰恰也是重构以学科素养为核心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最迷人的风景。

一、史料运用:由感知到细节感悟

好的历史教学并非简单的理论整体构建,并非课本上现有理论的简单复制。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活用史料助力学生深层理解,善用历史细节补充课本教学。如某人一句短短的但令人顿悟的感慨、一封尘封多年但意蕴十足的书信、一张发黄但让人沉思良久的图片……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徜徉在细节中,由粗略感知到细节感悟,收获的不仅仅是“乐学善学”,也是批判质疑、人文积淀、责任担当等沉甸甸的核心素养。

例如,一教师讲述高中历史必修课《启蒙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路易十六在监狱里翻看伏尔泰等人的作品时发出感慨“正是这些激进分子毁灭了法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路易十六的感慨对吗?有的说“毁灭法国的不是激进分子,而是国王的专制和霸权”,有的说“任何时代神权都是不长久的”,也有的说“自由思想的萌芽已经势在必然,不是哪个具体的个人所能阻挡的”……

路易十六的一句感慨引发了学生一波又一波的质疑、争锋和思考,学生渐渐意识到某句话竟然包含着很多可延伸、可批判、可探究的因素,也渐渐明白了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的来临不是偶然的。引领学生在这样的“幽静通幽处”多咀嚼、多质疑,学生会多一种大局眼光、会多一些批判意识和看问题的整体视角,而这恰恰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脉相承。

二、人物触摸:由标签到血肉丰满

从细节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更为幽深的事件全貌,更是对历史人物更为全面的触摸。的确,如果教师仅仅引领关注文本现有的知识点,那么,历史人物就是一个公式化的标签。就《启蒙运动》中的人物而言,无论是激进的伏尔泰,还是自律的康德,他们绝非只是“名词解释”中呈现的那样生硬,而是血肉丰满、立体深邃的形象。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材料的细节中去分析、体会和归纳。

仍然以《启蒙运动》教学为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伏尔泰和康德的画像、趣闻以及康德关于道德和星空的名句,然后引领学生们自由谈论,有的学生说:“伏尔泰针对王室发表裁剪笨人的做法太大胆了。”有的学生说:“惭愧,今日的我们可能无法做到这样,我们缺乏勇气。”还有的学生说:“伏尔泰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敢说敢做。”也有学生说:“康德太了不起了,居然一生未娶。”……

通过讨论,伏尔泰和康德的形象变得丰满,变得更加真实、鲜活、立体,也促使学生去挖掘别样的历史真相。在此过程中学生视域的扩大、自由精神的萌生、理性精神的培育、性格的熏陶等,才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更加重要的目标。

三、教学走向:由文本到有效印证

历史也昭示着现实。历史与现实在更深处藕断丝连,既若有若无而又紧密联系,甚至有时候“惊人的相似”。学习历史就是更好地演绎现实,更好地做实当下。历史不可更改,但借鉴历史经验可以印证现实,由此获得前行的力量、精神的丰盈、心灵的满足和品德的提升,这不正是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中落地生根的有力体现吗?在《启蒙运动》的教学结束时,可以设计讨论环节。

材料一:两个好友因为一支钢笔的归属而大打出手,其中一个受伤住院了。

材料二:同学A因为同学B的成绩比自己好,于是造谣说对方抄袭。

材料三:母女因为穿衣服吵架,女儿离家出走,好几天不回家。

无疑,上述材料中所举例子都是不理性的,都与《启蒙运动》中所倡导的理性精神背道而驰。引领学生分析其中的“任性”之处,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内心播撒了一颗理性的种子。这种“播撒”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在都实现了可贵的“转身”。一旦“转身”,学生必将与以往不同。

猜你喜欢
伏尔泰康德理性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