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宝强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更多地强调特色化。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规模在增加,发展模式在革新[1]。20 世纪80 年代初期,高职教育开始兴起,主要流行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了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术课程。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崛起,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阻碍,高等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一些就业困境和问题。
首先在招生批次上,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差距比较明显,基本是最后一批招生。从竞争机会和竞争能力上来讲,明显偏弱[2]。在职业院校的观念、思维以及教学理念上与普通高校也有所不同,并未能将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划分在一个公平平等的范畴内,很多家长送学生去高职院校,也是出于被迫。学生的成绩不好,需要强化技能,不得不送到高职院校。即使成功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大部分“不情愿”的现象出现。据某项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的总入学率一般都只达到70%左右。
尽管高职院校一直在扩招,但同时普通高校也开启了扩招模式,这就给高职院校在无形之中加大了竞争压力,扩招难度也大了很多。但同样,高职院校还有招生的指标要求,所以只能通过降低门槛和入学标准以及放低分数线的形式招揽更多的学生。数量指标达到了,但生源的质量却下降了,让就业的困境和难度进一步放大[3]。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招生入学的群体;一种是普通高中的生源。对口招生的生源,在此之前已经接受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在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有了一定扎实的基础,只是文化课程上,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普通高中入学的生源质量,由于并不是同其他普通高校同批次录取,所以生源差距也是十分明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由于成绩相对不理想,而选择了高职院校。在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在学习目标以及职业规划上并没有明显的可行性计划。在学习态度上也有待加强和提高。
很多学生并没有从本质上认知到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在学习上的驱动力明显不足,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性听课,实用性的学习心理非常严峻。对于自己技能有用的专业课程,或者是学校重点要求的课程会认真对待。但像一些文化基础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学生所投入精力的比例少之又少,甚至有些学生完全放弃不学。对于各类课程与就业择业的关系,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缺乏一种长远的意识,导致基础没有完全打好,影响就业的成功率。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对于如何学,怎么科学的学习没有掌握明确的方法和策略。一部分人因学不好而不愿意学,一部分人因为想学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而犯愁。在学习自信方面,很多学生对高职院校没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定位,认为高职的学生就注定低人一等。相比普通高考的学生,她们会认为自己是被淘汰和遗弃的群体,对渺茫的前途并没有充满太多的希冀。所以对学习的结果没有太高的要求,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以及上进精神不够强烈。面对学生群体的普遍现状,也会对教师的心态,授课热情以及对知识的研讨精神都有所降低。因此唯有转变思路,才能在就业方向上寻求到新的思路。
要对高校生源问题展开调查,分析原因,并逐一出台解决对策。真正避免“饥不择食”的录取方案,要秉持“宁缺勿滥”的择优录取原则。从生源根本上严格把握好质量的关卡,提升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考试流程。做好制度上的漏洞管理,同时对学生的入学成绩严格把关,然后从办学特色和理念上赢得升学率。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招生而忽略就业的办学理念,提升就业课程培训的比重。坚持走校企融合合作办学的道路,根据学校对口专业去洽谈与之相匹配的企业岗位,并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参加知识技能的培训,不能只是单向地从企业出发,或者从高职院校出发,而要形成双轴驱动的格局。定期更新企业的需求信息动态,与时俱进地对学生开展培训。加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使之能与就业后的岗位相匹配,尽快完成就业。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之间签订就业协议,直接为企业筛选适合且对口的人才。在教学理念上,帮助学生培养灵活的就业思维,让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思维,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上,一方面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定期开展模块化的测试,针对学生的短板和弱项,反复加强训练。统计学生普遍的薄弱环节,开展第二课堂公开课,专门讲授重难点部分。同时也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教学的准入门槛,对同一门课程进行细节和流程的规范。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并不是本专业出身,存在随机分配的现状。毕业之后直接留校的老师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虽然可以适应理论教学的要求,但未必能驾驭技能教学的工作,因为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识文化素养外,还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能力。学校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雇佣一些校外的专职老师,负责市场培训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同时更新一些市场最新的就业招聘信息以及需求。除此之外,在师生关系上要进行角色的调整,发展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不是以谁为主导。在互联网平台以及科学技术的引领下,必须摒弃传统式的老师为权威和为主导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到有效发挥。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的思想得到有效发挥,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有任何问题和意见可以公开提问,并为学生设置答疑解惑的环节。
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消除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抓住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高职教学的宗旨和主线,对待学生的问题上,要一视同仁,消除偏见。端正教学态度,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创造学生的潜能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并发现问题。在学习上保持思想的主动权,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创造力,将意识转化为学习活动。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加强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会将一些文化课程教育转化成了技能课,使得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着短板,以至于很多学生分数很高,但在实际的岗位面试中,并不达标。很多学生情感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设置人际关系的情感体验环节,强化学生的交际体验能力,而不是局限在书本式以及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上。在高职教育教学上与普通高校的步调要保持一致,并不因为职业院校的属性而降低教学标准。要定期组织大学生素质教育论坛会,跟随教育改革的重点强化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同时要开展实践活动选修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教学观念上,加强师生关系,并通过民主化建设来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并能够将学习与就业紧密衔接起来,加强就业创业的动力和决心。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更是步履维艰。随着毕业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就业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目前,在高职院校就业中遇到的一些囧境,高职院校应从根本上出发,转变教学思路,坚持模式的创新,强化教学质量,普及就业观念,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