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建议

2020-11-24 23:48:50李明星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0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毕业生技能

文/李明星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各行业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当前经济形势及当代体育产业发展迟缓的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体育专业就业领域狭窄,与其他专业相比,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1]。目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新的体育产业创业形式,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降低毕业后的失业率,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运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锻炼方式。体育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关注人们的生活。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都想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但大多数教师都局限于本地,不能体现多元化就业的方向。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产业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体育不仅是人类消耗物质资源的活动,而且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增加就业。

当前受体育专业扩招效应的影响,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各地扩大招生规模,一些不具备扩大招生条件的高校也开设了体育类专业,使得体育类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且呈相对饱和的趋势。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新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体育专业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导致了其就业机会的减少[2]。另外部分学校,忽视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无论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还是体育训练,都忽视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使体育专业在就业竞争和专业技术水平上处于不利地位。一些体育生的观念更新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就业观念的发展不完善,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期望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希望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体育专业大学生避之不及[3]。另外,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明显缺乏自信,在求职过程中几次碰壁都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怀疑,在找工作时会消极地等待和观望,而不是积极地寻找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教师队伍日益饱和,地方教育部门也设立了入学门槛,并开始推行体育专业学生的职前考试。尽管普通体育院校在学生入学后一般强调专业化和各种技能的提高,但后续教育力度不够,学生对专业化、紧急状况和危机意识缺乏关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造成就业的机会十分有限。

另外,虽然各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开始计算学分,但由于前些年就业形势乐观,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往往只开设一到两门毕业课程[4]。近年来,学校一直未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随意性强,过于注重实效性和实用性,形式和内容比较简单;市场调查不够,学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效果不佳,学生就业指导方案缺乏针对性。相关专业的领导、老师、学生往往只是在毕业后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过分强调实效和实用性,形式和内容单一;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缺乏市场调查、错失有效信息和就业机会,体育专业学生缺乏市场把握,有些人缺乏主动性,对代体育产业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导致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发展建议

体育系学生由于观念落后、专业定位不清、运动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体育系应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发,做好顶层设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基于此,提出了如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发展建议。

第一,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特别是在中小学、社区、健身房等场所安排学生实习就业,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以体育专业就业为基础,多方面发展,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拓宽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积极确立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目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引导和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顶层设计、成才测验。体育属于应用技术课。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即立足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提高学生体育就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出发,避免一味效仿和复制传统体育院校人才就业目标定位,盲目追求“一刀切”。另外,由于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差异,一味追求同质化和过度模仿,势必导致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失败[5]。因此需要积极创新就业模式,拓展就业思维,促进体育产业就业效果。

第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保证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基于此可考虑采取“走出去,再培训,专兼结合,科技分层”的办法,让体育专业学生有继续学习、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水平,把国内外先进的体育就业方向技术和训练手段带回学校,引入课堂,更新旧的就业思维。要适应社会需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6]。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资格,增强自己在区域体育比赛中的话语权和威信。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适当降低体育产业就业门槛,引进特教教师。引入指导教学急需的优秀体育产业项目,促使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

第三,根据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把握工作主体的基础上,将学生教育分为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就业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教育的阶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积极建立区域体育产业竞赛联盟,通过竞赛促进体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尝试、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产业发展活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和体育产业的优势,建立地方体育产业竞赛联盟,定期组织体育产业竞赛,广泛吸引体育产业力量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在当地的社会影响,而且可以为当地的体育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借助地区体育竞赛联盟平台,可以广泛开展各种体育产业就业活动,有效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第四,在实施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战略的前提下,体育院校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体育类优秀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体育类毕业生不再是以前的学生,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同时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体育类毕业生重视不够,自学能力不强。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职业生涯,就必须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如不愿从事上述职业,可从事文化、商业、房地产、医药等行业。通过体育技能学习指导训练理论与实践,通过跨专业自考拓展就业渠道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通过与雇主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市场环境。建立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单一化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重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联系与互动机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协调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体育人才,是当今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社会体育、体育康复、体育产业管理等课程,避免重实践、轻理论、重训练、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基于此对当代体育产业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毕业生技能
高级技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