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第三中学
初中语文教学是塑造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途径。但在实践中受教学模式、教学文本、学生兴趣等差异化因素影响,往往存在着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为此,必须从课前准备、课堂模式及课后巩固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1.对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展示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在实践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短期内难以提升学习成绩,长期坚持也未必能见效果;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相对简单,课后补习也可以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较其他科目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僵化。受应试教育考核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是围绕“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填鸭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文教学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情感植入等因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没激情教、学生没兴趣学的恶性循环。
3.课堂教学的实训性不足。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锻炼的过程,除了要有高效的课堂讲授,同时还需要长期大量的读写训练。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课堂读写需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课堂教学读写训练不足,学生缺乏课堂实训,同时学生的心思和精力被易于短期提升、见效快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所占据,缺乏主动读写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锻炼。
4.课后缺乏有效的督促指导。初中学生课业繁重,需要学习的知识纷繁复杂,对语文的学习还需要课后花费一定的精力和实践进行巩固。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后空间和时间被大量的自然科学及各种文艺培训班及补习班所占领,求学不读书几乎已成常态。语文知识博大精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精心研读,才能感悟语文学习对人文情怀塑造的重要性,而有限的课堂教学对语文学习来说,往往是杯水车薪。
1.提高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学处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文化感悟;另一方面,初中语文学习培养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文化积淀能够为高中语文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思路。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学习不但是一门课业学习,同时在培养塑造学生文化素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习虽不能立竿见影,但对学生未来的影响却是异常深远,要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性观念,正确对待语文课业学习,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导向。
2.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一是要立足初中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考虑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能学什么、学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多样化,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要立足教学内容,如文言文怎么教学、阅读理解怎么教学、写作怎么教学,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千篇一律式的教学。三是设计课堂内容时,应结合教学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考虑教什么、学生能不能理解、教多少为宜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避免过犹不及。
3.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如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制作精美PPT,引入电影、电视剧片段等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将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与精美图画、音影片段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对散文的学习,可以采取才艺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组织学生进行片段演讲或者话剧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训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相对应的课堂读写实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
4.强化课后的督促指导。语文学习重在词汇、语句的积累,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课后巩固作业,督促学生利用课后实践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家长要重视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督促学生读好书、会读书、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