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抛绣球运动的原生态文化发展渊源

2020-11-24 21:29经建坤罗建达
武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旧州绣球壮族

经建坤 罗建达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12

旧州镇位于广西靖西市南部,素有“气候小昆明”、“壮族活博物馆”的美誉,它以其400多年的绣球运动文化历史,被誉为“绣球之乡”。闻名于世的“绣球一条街”以其五彩斑斓的色彩向人们展示了巧女们精湛的绣球工艺。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绣球运动文化的文化象征、传承脉络、制作工艺、以及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对其进行解析和“深描”,为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贡献。

1 绣球运动文化的发展历程

绣球活动来源于壮族古代的狩猎和战争,这一观点已经能够被多位专家和学者论述了。“壮族先民早已有用弹丸、淘球作为一种原始的狩猎工具的先例了,是不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到绣球的前身——‘飞砣’的一些蛛丝马迹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投绣球的雏形是壮族古代的‘飞砣’,最早出现在大约2000多年前,绘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左江)的花山壁画上的‘飞砣’,这种‘飞砣’就是现在绣球的雏形。纵观我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是来源于生产劳动、军事斗争、宗教活动及民俗生活等,绣球作为壮族的文化象征符号,必定与壮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认为“飞砣”起源说具有一定的道理,一些古代文献中也有一些抛绣球为“飞砣”的记载,但绣球运动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需要从语言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种学科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抛绣球活动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时,看到当地壮族青年男女互相投掷‘布刺’时,曾用诗句‘男女分行戏打球’来描述这一场景”。自宋代以来,关于抛绣球的记载更多。“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云:‘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而男婚已定。’明朱辅《溪蛮丛笑·诸蛮》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粟,往来抛接。’”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抛绣球活动在宋代已经非常流行,主要是在歌圩活动中男女青年恋爱的一种游戏活动。

在近代,抛绣球活动在壮族民间广泛开展,依然是壮族青年择偶和娱乐的重要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出现了一种将绣球从竹竿上编制的竹圈中抛过的游戏。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刘三姐》将绣球运动文化展现给了全国观众。“文革”后,随着《刘三姐》的重新上演,刘三姐与阿牛哥以绣球为媒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亿万观众,也使得绣球运动文化活动又恢复生机,绣球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代言。近年来,许多湮灭多年的民族文化活动迅速恢复和崛起,宝贵的文化财富得到保护和挖掘,同时也使得原生态的壮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弘扬。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绣球活动不仅依然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已经被打造成一种文化产品,被包装和推广,成为一种富民兴边的环保无烟产业。旧州街有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年产绣球30多万个,被誉为“绣球一条街”,每户人家仅绣球收入就超过了万元,全村仅绣球一项的收入高达300万元。新华社网报道:广西“绣球之乡”2000年制作过超大绣球供给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为迎接澳门回归,广西分别制作了直径达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绣球作为会议喜庆;2004年以来,为迎接每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召开,每年制作多个直径2.5米的超大绣球,悬挂在不同的会议场所。在即将召开的世界博览会上,广西为博览会制作了20,000个绣球作为礼品送给嘉宾。目前,绣球已经成为装饰品、礼品、旅游纪念品和体育产品的重要内容,在第三产业中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抛绣球在体育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2006年开始,抛绣球项目被列为广西自治区中考项目,极大促进了绣球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健身领域的开展,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绣球被赋予了更深厚、更长远、更具有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建设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等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绣球的文化象征

壮族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有花婆信仰,同时受道教影响颇深,因此壮族传统文化显示了他们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团员幸福和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壮族绣球以圆形为主,这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熏陶,另一方面与其原始宗教和道教的影响有关,圆形象征着圆满、幸福、吉祥,寓意着热爱生活、享受今生的美好愿望。十二个叶瓣呈橘子、柚子等果瓣状,水果寓意着甜蜜、幸福,绣球是爱情的信物,表示爱情甜蜜,婚姻幸福的意义。叶瓣上通常绣上枫叶、桃花、李花、燕子等图案。枫树是壮族植物崇拜的象征;桃花、李花寓意着桃李满天下,多子多福的;燕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填充物通常是稻谷、木糠、豆粟壳或棉花籽等农作物种子,有“爱之花,情之果”的含义,并喻示着“生育兴旺”。同时,稻作文化是壮族人民主要的文化特征,据考古发现,水稻在广西已经有近两万年的历史,人们与水稻有着深厚的感情,将稻糠等作为填充物作寓意着期盼丰收、生活富裕的美好祝愿。

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特别是为了顺应旅游市场的需求,绣球的传统商品化的绣球图案开始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特色,图案趋于多样化发展。绣球叶瓣不仅绣上了一些花鸟和祝词,甚至还增加外国人喜爱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图案。由于商品量的不断增加,绣球内的填充物也由木糠、稻谷改变成了木屑。

绣球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表意形式,其中渗透着壮族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运动绣球还是刺绣绣球都是作为壮族男女之间传情、定情的信物而实现着自身的文化功能。随着绣球产业化的发展,绣球原本只象征对爱情的纯洁、守信,经过挖掘、发挥,现已被赋予友谊、吉祥、美丽等更多含义。它由男女之间的信物交换变成了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礼物交换。绣球原本只是女性在闺房中绣制,而现在绣制绣球甚至成为一种旅游观赏景观,成为再现壮族文化的标志。就绣球的文化功能而言,传统绣球起到增加审美情趣、沟通情感作用,而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绣球成为一种能换取经济利益的现代商品。

3 绣球运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动因

随着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靖西政府将绣球作为地方文化形象打造,由原来的壮家男女的定情物变为当地民众精准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在这种文化变迁中,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引导以及绣球工艺精英的作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1 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在绣球运动文化传承和变迁过程中的作用

国家往往是通过种种意识形态、政策法规实现对文化的控制,绣球运动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同样也是在国家政治环境适时的时候,抓住机遇脱颖而出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一方面由于大办乡镇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允许农民自主生产,旧州绣球产业很快兴盛起来,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绣球一条街”。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内外都提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绣球被融入壮锦一同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打造成产业化生产的规模,成为弘扬地方文化、展示本土形象的文化资源。由此看来,政治气候对绣球工艺的发展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靖西政府在绣球运动文化传承和变迁中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靖西县文化馆就在旧州专门开设绘画班,培养了一批基本功扎实的农民画家,为绣球的刺绣工艺打下了基础;80年代,县民委在旧州开办制作绣球培训班,由资深艺人讲授刺绣技艺,设计图案,县民委统一绣球颜色、面料、规格、球瓣数。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绣球的一次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靖西县政府积极打造绣球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将绣球进行商品化包装,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群众收入做出贡献。如将绣球选定为各级政府部门对外选送的礼品,为绣球的社会影响、走向市场及打开了销路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各行业在外参加商贸洽谈会、展览会都以绣球为标志物,兼推销绣球,既扩大了影响,又开拓了市场;政府还给予旧州街发展绣球手工业很多优惠政策,免受其所有税费;近年来,政府还在旧州小学里开设“女童班”,进行刺绣技艺传承;还为“绣球农家学堂”赠送了电视机、电脑、DVD等教学用具,使当地群众掌握绣球的工艺制作,为绣球产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政府这些得力的措施使得绣球的产销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政府的措施和行为永远是绣球运动文化发展、传承与变迁的主题。

3.2 绣球工艺精英带动绣球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绣球工艺制作及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以黄肖琴、朱祖线为代表的工艺精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黄肖琴不仅以自己精湛的刺绣工艺赢得了众多的荣誉,而且还广收门徒,培养了一大批绣球工艺制作者,为绣球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黄肖琴带领大家制作的绣球远销世界各地,“现在她的绣球已拥有了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越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固定客户。”黄肖琴还开通了她的官方博克和网上订购绣球热线,让绣球成为热销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商品。现在旧州的绣球除了来自旅游的中外游客购买,国内各省市的旅游景点、旅游公司、文化商品店都是长期的客户。被誉为“绣球王”的朱祖线,最早在旧州成立刺绣协会,开设“农家学堂”,带动村里的妇女制作绣球,并进行技术指导,将自己的技术无条件的传授给大家。从80年代开始,他就负责接订单,并根据市场的要求对传统的图案进行了更新,使图案的寓意更加丰富,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正是由于这些绣球工艺精英的出现,使原来的学艺方式由家族传承式逐渐过渡到参加协会、培训班或向师傅学艺的方式中。也使得原本零散的零售销售方式过渡到向销售商批量生产供货的销售方式,形成了产、购、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些绣球精英们掌握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在村落中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他们作为绣球工艺传承的生力军,为延展壮族绣球运动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4 制约广西旧州绣球运动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因素

尽管广西旧州绣球运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然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文化精英的减少、绣球制作群体的不稳定性和外来刺绣工艺的冲击的潜在冲击都对绣球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造成了影响。

4.1 文化精英的减少对绣球运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影响

文化精英是绣球运动文化的传承者、产品制作的组织者、市场营销的联络者,在整个文化产业链中起到了居于核心地位。“绣球王”朱祖线于2010年春节前病逝,使得许多宝贵的绣球制作工艺失传,造成“绣球刺绣协会”的解散,大批客户转变商业目标而丢失。朱祖线在绣球运动文化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及,也无人能替,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令人欣慰的是,黄肖琴老师虽然年逾六旬,但仍然艰难地支撑着这一局面,努力培养自己的女儿和孙女成为新的文化传承人,使得传统的制作工艺得以有人继承,也使得这一文化链得以维系。因此,政府在加强绣球工艺制作的保护,培养新的文化精英,使得绣球运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后继有人等方面尚需加大支持力度。

4.2 绣球制作群体的个体差异对绣球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绣球运动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财富,但是随着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也给绣球工艺和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通过对黄肖琴的访谈了解到绣球销售链的价格表。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制作绣球材料费虽然很低,但是由于工艺复杂,一个合格绣工制作绣球获得的利润较低,平均每天只有十几元钱。这就使得绣球制作群体产生了不稳定性,一些人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也造成一些人为了追求利润而粗制滥造,影响了商品质量,从而造成对商品品牌的影响。

4.3 现代刺绣工艺对传统手工刺绣工艺的潜在影响

刺绣是绣球的制作工艺中最耗时、最具工艺价值、最能体现文化特色的工艺环节,刺绣工艺是体现绣球质量和价格的重要因素。目前,旧州的刺绣工艺是由制作者手工刺绣而成的,由于制作者的个体差异,使得绣球质量参差不齐,鱼目混珠的事件屡见不鲜。倘若引进一台电脑刺绣机,就可以替代近千人的刺绣工作,而且质量统一、图案平整、高效低耗,这势必会对旧州的绣球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造成极大的冲击,其潜在威胁不言而喻。因此,如何进行品牌保护,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体系,使绣球产业可持续发展下去是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5 结语

绣球运动文化在中国壮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纵观其传承和演化过程,绣球运动文化再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狩猎、战争的壮烈场景;描述了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爱情和美满婚姻的美好愿望;展示了壮家儿女勤劳智慧的精湛工艺;绘染了人们娱乐嬉戏、享受生活的生动场景;反映了壮族人民追求幸福和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绣球活动成为了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绣球也成为了壮族文化的使者。

猜你喜欢
旧州绣球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安顺旧州:时光里的古镇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绣球抛上天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旧州 存封千年的黔中佳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