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掖育才中学
生物研学旅行是旅行和生物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物教育教学实践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发展和延续。研学旅行不但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对大自然各种生命现象的探究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并且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管理等各种核心素养的建立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广义的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发起的,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进行旅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其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1]。
狭义的生物研学旅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开展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认识本地生物、人文、历史、地理,丰富学生学科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感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组织形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活动,实地调研,发现生物活动的规律,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价值观。
1.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来看,尤其在西部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强烈,国家提出研学旅行是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相较中东部地区还有一定距离,正好借此契机充分利用西部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提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质量。
2.中小学与国家教育方针接轨的需要。从学校层面来看,受教育体制的限制,学校教育长期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学习途径较单一,而研学旅行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将课本抽象知识与现实具体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3.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从国外研学旅行的成功经验和国内试点地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看,研学旅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管理等各种独立人格的建立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4.初中生物课程发展的必要性。目前,初中生物课本中的内容设置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探索生命奥妙的兴趣,初步体验和感知生物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但是一味局限于课堂,根本无法达成课程目的。通过研学旅行,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主要课例与旅行结合起来,增强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有趣性,也使生物课程由抽象走向具体。
1.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主题。首先,在研学旅行之前,需要与学生明确研学旅行的价值,并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夏令营混为一谈,需要明确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是“研学”,旅行只是我们研学的方式。如果学生与教师背离了这一目的,那么研学旅行不但不能有效开展,而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化为空谈。其次,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产品,学校在选择研学旅行产品时切不可迷失方向,应当依从学校办学理念,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学生学情为落脚点,为师生量身定做适合开展的研学旅行产品。同时,要善于挖掘与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以当地学生熟知的旅游景点作为研学旅行的基地,既能降低研学旅行的成本,也能促使学生增进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最后,教师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要进行充分准备,根据学生的学情、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活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带着问题与目标,与学生一起展开探索之旅。
2.融入课程体系,提升核心素养。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文中,教育部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将研学旅行与课程体系相融合是最好的开展方式,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科特色打造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以初中生物为例,将研学旅行与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有机融合,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且做好研学报告,再引发基因多样性思考[2],这样研学旅行的开展就是有目标的,有任务的,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很有帮助。
3.坚持以学生为本,促其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方式,还是研学旅行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方式。研学旅行是通过创设真实、直观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以外的场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拓展为“看、摸、嗅、尝”等更为亲密的体验式学习,不仅对课本中原有的知识加深了记忆与理解,并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更高维度的认知,引发了新的思考。所以,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就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整个活动的方案设计、策划、分工中去,并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点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与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都得到兼顾。在活动结束后,也应该由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的形式总结和分享学习收获。
4.完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方式。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一般的旅游只注重旅游的过程体验,而研学旅行注重的是旅行结束后的收获与成长。如果不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那么研学旅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面对如今越来越普及的研学旅行,应当尽早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涉及的活动与行为进行量化,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给予奖励和处罚;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摄影、绘画、征文等活动进行比赛与总结,多方位地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研学旅行中的教学任务,真正达到有教育价值的目的。
5.加强人才储备,培养研学导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学校、旅行社等纷纷加入到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之中,伴随着研学旅行在我国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究其原因是教师团队的不专业造成的。虽然国家针对研学旅行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研学导师的培训资金划分极少。目前要促进研学旅行专业化,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是重中之重。首先,学校以及教育机构开展研学导师培训班和座谈会,在培训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策略。其次,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加大研学导师培训投入,让有兴趣的年轻教师积极投身研学旅行活动。最后,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师个人业绩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奖励。
6.开发初中生物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将研学旅行与相应的课程体系相融合是研学旅行开展的必要条件。开发相应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既可以将研学旅行纳入课程体系,又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编写研学旅行教材,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因此,开发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势在必行。当前学生使用的初中生物课本中涉及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等内容,由于地域的限制许多学生并没有亲眼见过森林、大海、沙漠……在初中生物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编写中,就可以把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景点作为研学旅行基地编写进去,并且设计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在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时,可以根据校本教材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与拓展。生物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于学生今后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拓展知识外延起到积极意义[3]。
1.完善西部地区研学旅行的理论框架。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始终较为落后,旅游资源有限,但是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却十分具有地域特色,例如张掖的丹霞、平山湖大峡谷等景区,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看不到这样奇特的景观的,本研究旨在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为依托,针对西部地区研学旅行的特点完善其理论研究。
2.为今后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生物教师,时时感叹生物教学脱离实际生活的现状,在讲到八年级(上册)[2]生物多样性的课程时,很多时候都只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的图片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学生对大自然各种生命现象的探究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希望不要浪费研学旅行这样的机会,开发适合生物教学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让学生们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会生命的奥妙,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
3.对生物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理论指导。西部地区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开展缓慢,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全程跟踪观察、实地授课等各种方法,探究今后适合西部地区的研学旅行活动,拓展生物学科外沿的发展之路,为今后研学旅行中生物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