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益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35)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对各种事物,尤其在面对不良诱惑时,往往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当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时,大学生的心理矛盾突出,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相关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自我调适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大学生自身适应社会环境、和谐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话题,大部分高校开设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大学生活较开放化,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压力时,往往会造成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对周边环境、事物及人产生抵触情绪,负面情绪的积聚,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研究指出,借助体育运动能够为调适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具体作用及影响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从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运动过程能够增加体内营养的消耗,加快代谢,实现良好的身体运动机能的平衡发展。同时,运动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大脑神经系统,使得机体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刺激身体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借助运动挑战,收获运动成就感,为排解个人压力提供帮助。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体育运动能够减轻病痛带来的折磨,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尤其是运动中的出汗生理现象,能够产生令人愉快、身心轻松的感觉,促进不良情绪的转化。强身健心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人的生理功能改善、平衡心理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21 世纪充满挑战,大学生应具备充足的抗压、抗挫能力,这样才能够在步入职场、步入社会后具备自信,积极进取心理。高校体育运动中的各类竞赛活动,都具备良好的体育文化,是提高大学生竞争意识、挑战精神、合作精神的必要环节。例如,足球、跑步、篮球等都在学校操场或者社区活动空间,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快乐,同时能够收获自信,避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再如,篮球运动中,在一次次投篮成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排解大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首先,从体育精神培养的角度看,体育运动能够增强大学生坚持不懈的学习意识,培养大学生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果敢精神,让大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其次,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运动与教育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在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体育成绩进步与后退会引导他们奋勇争先,在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会让大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失败、成功与悲伤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在体育运动员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遇到不同情绪时能够加强抑制,促进和谐心理的生成。
由上分析可知,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如体育运动调适法易被学生接纳,可根据自身运动爱好,选取不同的运动项目,如夜跑、游泳、球类运动等,通过运动转移不良情绪带来的注意力。此外,体育运动可促进人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减少因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成本投入,便于自我管控,因此总结出,体育运动在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具有可行性。
不良情绪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而针对不良情绪的排解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首先,需要转变自身观念,明确自我不良情绪的由来,这个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相对较高。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中,重点在于传授基本体育知识理论,然后利用课外教学,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演示—模仿”,这种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不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发觉学生心理的变化情况。因此,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规划目标,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并督促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
其次,要通过发挥教学观念的转变,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既不能将体育运动教学当成一种摆设,也不能够将其当成自由活动课,通过有目的、有规划的教学,让大学生感知体育运动魅力,养成运动习惯,让大学生在不良情绪的排解中自主借助运动实现,合理调适情绪。
例如,在室内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体育视频,如我国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中夺金的瞬间,能够让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感知为国争光的精神。借助多媒体技术,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思维,调动大学生体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为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提供条件。
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能为高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途径。
首先,要经常性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通过校园自媒体、班级宣传栏、板报设计等积极宣传体育文化,构建良好的体育运动参与氛围。例如,通过体育趣味运动会、体育运动知识理论抢答、班级足球比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均等的体育运动参与机会,搭建以快乐为主题、以释放不良情绪为引导的体育运动参与平台。
其次,为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思想状态的变化,校方应选择合适时机,召开心理座谈会,将本著名的体育运动员的体育事迹进行宣传,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感知体育精神,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喜欢上某项体育运动,学会用体育运动调适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大学生社团数量居多,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也较高,因此可借助社团开展团队竞技体育运动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让大学生战胜不良心理,增强团队意识和奋斗精神。
在高校业余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即显性体育活动资源和隐性体育活动资源。2 种体育活动资源的开发模式具有一定区别,也具备紧密联系,目的都是为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在借助显性业余体育运动资源进行心理问题调适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体育器械、设备资源的投资管理,丰富体育器材类型,并及时跟踪并实现校园体育器械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运动爱好需求,如体育运动场地、足球球门、乒乓球网、篮球架、辅助体育设施等的更新。
其次,隐性体育运动资源主要指体育精神和学生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等,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需求的体育教学资源。业余体育资源的开发按照大学生心理变化趋势进行实时调整,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业余体育活动资源开发策略,如要满足大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爱好需求,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此外,校方要对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查,按照调查结果的反馈,制定不同体育运动资源整合方案。例如,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够参与运动剧烈的体育项目,因此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需求,作为校方应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踢毽子、跳绳等以娱乐为主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避免学生在高强度体育运动中产生厌倦、自卑等心理。
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适中可行性高,值得大力推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最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调适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运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有效的,应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