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的影响探讨

2020-11-24 20:18赵志星
少年体育训练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意识校园体育

赵志星,高 源

(1. 太原学院体育部,山西 太 原 030032;2. 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科学应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国民素质与健康水平。高校体育文化应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的责任使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1 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1.1 内 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综合,是师生在校园环境内,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与身心健康有关的精神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层、体育制度文化层与体育精神文化层3 部分组成。精神文化层反映体育文化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内容,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是高校凝聚力的表现。制度文化层是物质层开发利用的基础,是精神层拓展的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提供了物质保障,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3部分相互促进且协同发展。

1.2 特 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健身性。知识技能传授是为了增强体质与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与顽强拼搏的意识品质、积极向上的个人性格、自我和谐的主体。(2)竞争性。体育运动场上的竞争,是经验、技术、意志、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比较,通过竞赛能够让大学生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心理、体力等方面的较量,从而增强其竞争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自我超越。(3)互动性。体育文化圈内的参与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但又需要相互协调合作,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4)教育性。从终身受益的角度分析,将大学生个人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发展大学生体育特长,使其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如卫生保健知识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此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

1.3 作 用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促进骨骼肌生长,同时还能够释放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从而调节大学生的心情,最终达到大学生身心俱健的活动目的。(2)培养优良品格。体育教育目标与学校总的培养目标一致,力求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尤其是面对孤立、任性等不良习惯的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完善其人格精神,帮助其克服生长中的各种困难。(3)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与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切实发挥表率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信心与兴趣,同时确保体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2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的对策

2.1 加强建设体育物质文化层

首先,高校应完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体育文化发展,唯有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物质环境。高校应根据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等需要,加强体育器材购置与场馆建设,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拓展融资渠道,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设施设备对社会开放,以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其次,高校应丰富设施建设的文化底蕴,迎合大学生心理特征与高校教育特色。再次,在建筑物与运动器械、跑道等设施上,体现出人文关怀与个性特色。再次,完善体育组织机制。多元化体育组织机制是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前提,多元化体育组织机制能够拓展体育文化发展形式、丰富体育文化内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并不浓厚,作为向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应积极围绕人才培养要求,合理制定体育教育培养计划。在设立多元化体育组织机制时应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原则,吸取国外先进国家的体育文化建设经验。最后,体育文化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健康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大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应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成绩与技巧传授,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大。为了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高校应提高体育课的地位,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使其切实感受体育运动的价值与意义。

2.2 加强建设体育行为文化层

2.2.1 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转变指导思想相对于运动技能掌握,高校更应注重强健身体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强调以大学生为主体,侧重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转变课程目标体系,相对于运动技术教学,教师应注重大学生体育能力提升与身心健康的促进。积极转变课程内容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身体锻炼教学目的贯穿教学全程。根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迎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适当增加运动健康效益与体育锻炼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增加体育休闲类运动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转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理念应贯穿体育教学评价全过程。教师也应当积极听取大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为教学方式或内容调整的依据,以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进程。

2.2.2 优化教学方法模式教师应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在互联网+高校体育教育中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整合体育教学资源的同时,拓展学习空间。例如,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大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体育运动教学视频,通过线上请教质疑,轻松掌握动作要领。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效的师生互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作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在教学中的影响力,主动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积极掌握艺术沟通方法,建立友好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向大学生分享体育精神与文化,丰富大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体验。

2.2.3 积极成立体育社团高校应弥补体育运动时间限制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发展学生运动项目喜好与特长,完善项目运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尽快实现体育教育目标。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自发组织体育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自发完成体育运动练习。在社团中挑选出运动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开展代表队训练,教师根据大学生训练规律与特长,合理制订训练计划。代表队不仅能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还能突显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有着现实意义。

2.2.4 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受体育课时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相对片面。同时,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更注重课堂体育教学,缺乏教师对课外体育指导,导致课内外体育未形成很好的合力。因此,以实现对体育课教学的补充,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在团委或教师等的指导下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导致活动开展较形式化与盲目性。为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成效,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对体育活动与竞赛开展的重视,加大师资建设与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大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力度,高效落实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培养。

2.3 加强建设体育意识文化层

2.3.1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师应转变理念,引导大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对体育保持正确的看法与观点,师生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将体育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体育活动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从而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体育属于群体性活动,大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得以全面性地认识自己,在满足个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实现取长补短与优势互补。根据大学生专业发展方向,教师还可以引入能够预防职业病的运动项目,帮助大学生制定未来健康规划,强化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只有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轻松应对岗位工作的挑战,从而养成终身锻炼意识。

2.3.2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体育精神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地过程中,应加强对开拓创新与集体主义等体育精神的宣传,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勇于战胜困难与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教师应加强宣传与引导,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宣传强身健体思想,增强师生体育意识。组织开展各种知识讲座,请专家或体育名人介入指导,确保体育活动的开展成效。组织大学生观看体育赛事,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利用宣传栏与广播站等形式加强宣传,在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气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支持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氛围。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类型体育比赛,增强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丰富大学生的运动体验,使其切身感受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逐步养成积极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健身习惯的养成。

2.3.3 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包括品质、水平、行为、知识、个性等。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是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能够提升大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 结 语

高校体育文化在内涵或功能等方面,对大学生健康的意识养成有着重要影响。健康意识涉及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学习运用保健知识、理解科学运动方法等方面,与体育文化相辅相成。体育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意识形成,丰富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储备,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而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又对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模式、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高校体育基础设施、高校课外体育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无疑拓宽了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渠道。

猜你喜欢
意识校园体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们的“体育梦”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