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宝淞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中心学校塘昶教学点 广西 南宁 530504)
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纳入的古诗词,或文辞优美,或意境深邃,或内涵隽永,无不透露着别致的美感,值得小学生不断探索与鉴赏。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一味依赖教参,一成不变的沿用强调翻译、背诵的教学方式,而忽略感悟、审美的错误教学模式,这种机械、僵化的诗词教学模式并不益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这就违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对学生审美引导,持续性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更加深入、透彻的感受古诗词的美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提升自身的诗词素养,才能立足于诗词文本,旁征博引,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意境,引导学生在诗词意境的浸润中,更加深入的体会与感悟古诗词中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着重拓展自身的古诗词视野,养成良好的古诗词阅读、鉴赏习惯,并以此带动学生,强化对学生古诗词审美引导,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灵活采取多样化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积极性与主动性,改观学生对古诗词枯燥、晦涩的印象,感受古诗词之独特美感。
古诗词受篇幅、韵律、字数的限制,所用字词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反复推敲的,从而赋予了古诗词丰富的内涵,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引导,与学生们一道品读、推敲诗词中的词句,探究诗词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准确把握诗词中的内涵。
以王安石代表作《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为例,此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绿”与“照”二字在此诗中的运用可谓妙不可言,相得益彰,正是因为这两字生动传神的运用,向读者传达出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也让这一诗句成为流传不朽的千古名句。因此,教师在针对此诗的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探究“绿”字在诗中运用的绝妙之处,为此,教师还可将此引申到“推敲”一词的由来,拓展学生的诗词见闻,为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绿”字所蕴含的情感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染”、“到”等字替换“绿”的用法,并比较二者在传递诗词意境方面的表达效果。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诗人的匠心,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通过对古诗词字词的品读、推敲,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诗意,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诗词阅读语感。
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所作诗词向世人传递内心情感的有效载体。古诗词本身蕴含着丰沛的情感,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从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这是一首带有浓郁乡村风情的古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茅檐、小溪”等词汇,品味词中所蕴含的意境,针对词中小学生会感觉到陌生的与农事相关的词语,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再辅以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词中的意境。讲解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这首词的意境创编一个小小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不由联想中词中的情境,将词中各种元素纳入自己所编写的故事中。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词想要传递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教师应及时转变以往机械的带领学生讲解词句,背诵诗词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而要在品味诗词意境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学生的文学功底,帮助学生拓展语文思维,持续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诗词教学的拓展、迁移,充分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究动力。
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例,通过反复品读与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在作词时那种身心分离的悲苦心境。这时教师便可趁机追问学生:通过品读纳兰性德的词,你们有什么想对他说吗?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要去打仗?”,“既然想自己的家为什么不马上回家呢”,教师听到学生的疑问,便可积极延伸、拓展:“这些问题,诗人在《菩萨蛮》一诗中也在自问”。通过对所学诗词的拓展,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体验作者的为了理想,保家卫国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审美引导,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全新课题。古诗词中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作者通过反复琢磨而营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情感与意境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