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西营九年制学校
数学概念揭示的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它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一切数学问题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新标准的要求,数学概念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愿望,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和认知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教学题材,要能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接受,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愿望。
教师在教授概念课前,首先要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针对当节课将要学习的概念,研究和思考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程度?距离要掌握的概念还有哪些距离?怎样帮助学生尽快、轻松掌握本节课的教学概念?等等问题,然后根据上述问题预设自己的教学过程,准备实用的课件、材料、教具等,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感知材料,让学生能感知到概念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稍加努力,它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并可以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1.动手实践建立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许多有利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及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拆解圆柱体,理解圆柱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学生运用动手操作理解概念时,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精心准备教具,设计出符合概念特点和学生乐于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
2.探索研究建立概念。教师要为学生精心创造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探讨交流,总结出发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概念。
3.合作交流建立概念。为学生提供必须的各种信息,使学生弄清楚概念对象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问题的形成背景,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结构,再通过集体合作交流得出概念。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制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从而形成概念。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数学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概念本质,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倒数时,在学生已经对“倒数”这一概念“初具成就感”时,我抛出第二个问题“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让他们思考,而后又创造性地提出:“如果我们用a/b(a、b≠0)表示一个分数,那么它的倒数是多少呢?”学生有了方法的归纳和直观的字母表示,对后面的第三个问题“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便迎刃而解了,对于求整数、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更能举一反三了。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小学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理念是:源于生活——提炼数学——应用实际,遵循这样一个教学线路。数学概念的应用,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概念的有效标尺。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概念,教师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来自学生生活或社会的素材信息,加强具体实际应用的介绍,让学生解决其中问题,让学生思考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养成学生主动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智力游戏类,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设计创作类,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