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第八十四中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要把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世界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德育,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注重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才能保证其不断发扬光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不断增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观念严重影响着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考试作弊、诚信缺失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教育教学中融合不足,缺乏创新手段、活动载体或激励手段等,使其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障碍。当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当代中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学校是通过两个途径对学生实施教育:一是教学,二是管理。教学是学校的主要目标,管理则是为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健康的人格养成在中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和谐”、“民主”、“诚信”、“友善”内容,班主任要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中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习惯。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类公共课为主,且重视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浸润到课堂教学就有了重要的实践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内容有机融合到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中,纳入到传统经典文化诵读中等,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师德水平,提高育人能力,强化职业规范,加强监管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内容,强化非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教师对中学生思想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3.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活动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源,在班级建设的各项活动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日常班级活动中,我们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例如爱国演讲、介绍家乡、感恩故事、法律知识小竞赛等,在参与这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亲身讲述、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从而自觉主动地消化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班级文化建设是养成核心价值观的最小单元,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空间,在班级实践活动中确立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将家庭教育与班级建设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建立班级与家庭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和家庭有效互助的网络体制。同时广大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家庭教育中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传承优秀的家庭美德,以良好的家风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果。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发展的希望,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健康的价值观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而且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具有明确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在中学教育中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强化中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需要,更是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