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辉
(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贵州 铜仁 5651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也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学生入学门槛低,学习能力弱。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很大比重,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生入学门槛较低,这种宽入口的入学方式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等问题。
1.2 学生技能水平所限,从业层次和薪资低。中专学制一般为三年,除过外出顶岗实习一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左右,所学课程较多,实训设备明显落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只能具有最基本的专业技能,毕业后主要在各个行业的最基层工作,工资待遇明显较低。而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薪资期望过高,导致学生频繁更换工作,到最后仍然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
2.1 “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的内涵。“大专业培养、小方向就业”培养模式,即按大专业招生,通过大专业教育平台,构建职业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然后针对就业岗位设计若干个专业方向,即以岗定向,培养学生技术专长。大专业教学使学生具有就业弹性,不会因岗位变更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小方向培养,可保证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为直接就业创造条件。
2.2 “大专业,小方向”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按照大专业招生,小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专业大类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综合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职业适应能力。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给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使他们具有就业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中职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岗位技能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按照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中必须针对专业方向和职业岗位进行重点技能培训。这样方向设置与用人标准相结合,使专业方向的设置贴近市场、贴近企业,使学生掌握真本领、真技能。
以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施”大专业,小方向“为例。
3.1 推行“大专业,小方向“课程改革。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时间,改造我校旧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大专业培养,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模式,在电子电工的大专业平台上,进行专业方向整合,一个专业群,多个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课程。我们还进行了小方向就业的工种重构,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发维修电工、电梯安装维修工、电子产品装配工、制冷设备维修工、通信设备维修工、电子产品营销员、焊接工等多个工种。最终形成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和“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主体,以就业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思路。
3.2 借助大专业平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大专业,小方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规律,特别是在分方向教学中,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电子电工这个大专业平台的师资和实训设备资源,在教学空间和时间安排上做了调整,形成与课程配套的实训教学。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和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的资源,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3.3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共同育人模式。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多次调研企业岗位用工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采取“请进来走进去”的方式大胆实践。校企达成合作关系后,学校请企业专家、工程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传授技能。另外学校派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车间顶岗培训,并形成长效机制。另外,落实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共有5家企业与我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投入达200余万元。
3.4 根据岗位需求,搭建专项技能阶梯。根据教学体系要求,为了体现小方向教学目的,专项技能就必须得到体现,实训教学安排落到实处。围绕专业方向确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时间、技能训练、到企业顶岗实习、力争实现每个学生掌握两到三个小方向就业专业特长,以期达到小方向精准就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