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亚东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每年的毕业生总量大[1]。尽管毕业生数量增多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建设者,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2]。因此,探讨如何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如何精准指导毕业生就业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从意识上看,高职院校给予的重视程度还不高。面对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大背景,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但是意识上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之指导思想和体系不够科学系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如同虚设,过于形式化[3]。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存在区别,只是一味地关注就业率提升,却忽略了就业质量高低。另外,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设置了就业指导培养课程,不过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课程开设效果不佳。课程设置的培养标准无法满足招聘单位和企业岗位的要求,也对毕业生素质提升作用不大。如果高职院校始终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和就业指导培养课程设置工作不够上心,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自然无效,不但浪费学生时间,增加了院校经费支出。而且对于促进院校发展、帮助毕业生精准就业也起不到效果。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往往表现在选择工作时的犹豫或者对于工作福利待遇的过高期望。比如,部分毕业生无法意识到自身业务上的不足,在择业时眼高手低,对工作的时间、薪资以及地点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择业时挑三拣四,极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错失好工作机会的现象。刚毕业就要求高薪,过于急功近利。另外,有些毕业生由于生活压力或家庭背景原因,急于找到工作,只顾眼前好处而缺乏长远考虑,导致日后工作压力大,辞职几率上升,就业稳定性受到挑战[4]。这部分毕业生中,有的人受到传统教育熏陶而害怕自身在校成绩不够优秀,却忽视了自身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急功近利还是急于求成,都是职业观念不够成熟的表现。
由于师资队伍或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只开设一门就业指导培养课程。部分教师在培养课程过程中,按照书本教材的要求完成教学,只注重个人简历制作,只了解就业政策,导致学生忽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学会就业技巧。另外,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不够深入了解就业教育,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培养课程提不上兴趣。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及职业信息,融入就业指导理念,却忽视了增设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指导板块。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会考虑优秀毕业生,同时也开始注重毕业生自我的“个性”。因此,有必要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增设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板块。
为了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我国政府部门在近些年来出台了相关政策,希望平衡高职院校与企业招聘之间的矛盾。相关制度法规的存在,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整合就业资源有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健全,使得就业指导培养与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缺乏制度法规,就算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却因为无法规支持,导致政策实施可行性低,政策推行效果不佳。
另外,缺乏相关制度法规支持,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下,导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少相似处,由于相关制度法规松懈,不够细化,更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问题。其次,因为大部分政策涉及毕业生创业方面,高职院校缺少对毕业生创业指导培养的制度法规,使得创业学生少之又少。
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展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十分必要。精准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能够解决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够了解的问题,还能个性化、针对性地对学生自身进行分析,为学生准确地自我定位提供帮助,还能帮助毕业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招聘企业和就业岗位,避免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所以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时,必须融入就业理念,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清楚了解社会形势和各岗位的发展前景。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实施者就是教师,也有必要使教师成为专业的指导教师。
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帮助毕业生有质量地尽快参与工作,所以校园与企业之间加强友好交流与合作很有意义,能够通过合作方式为企业输送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毕业生,既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帮助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也能帮助企业达成人力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期间,不但可以输送毕业生就业,而且可以定时输送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完成学校实习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需求,适应岗位工作,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加强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具有积极作用。
多元化就业指导培养体系解决的就是指导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包括全程化就业指导,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网络化就业指导,以及开发个人潜能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首先是全程化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学校学生的每个阶段,要知道每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心理特点还是生理特点都有所不同,需针对性地用不同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大一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大二阶段开始接触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职业规划等,大三阶段主要了解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其次是网络化就业指导,顺应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普及。除了以面授、课程以及讲座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线上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咨询答疑服务。学生可以在线上平台上寻找到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和信息,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在线上宣传优秀毕业生和就业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寻找工作。最后就是个性化就业指导,允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满足企业对个性化毕业生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质量。
纵观目前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制度法规,大多是针对本科毕业生的,以高职院校毕业生为主体对象的少之又少。另外,由于没有正确的择业观,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愿吃苦,一味地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完全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理念。并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应聘高级层次工作岗位时,竞争对象主要是本科毕业生,导致就业难度大大提高。所以,在健全相关制度法规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考虑,出台有效政策,体现出高职院校的教学特殊性。高职院校应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教育培养上使他们摒弃对技术服务型工作的蔑视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要注重提高这类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直面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对策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从毕业生自身和院校自身转变,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保证毕业生就业途径和质量,精准帮助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