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对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20-11-24 15:10俞海洛方慧刘洋李向东
体育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总书记体育

俞海洛,方慧,刘洋,李向东

(1.郑州轻工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2;2.郑州轻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强调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是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少了体育,就谈不上全面发展;忽视体育,立德树人就会流于形式[1]。学校体育既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2018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现行体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诸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和个性需求、体育特色彰显不够、品牌意识不强、锻炼习惯养成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迫切需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学校体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协同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

1.1 “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和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对体育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科学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

中国体育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从体育强国到全面小康,从构建和谐社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时代中国体育必将被赋予更多社会期望和时代担当[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五育并重、全面发展”,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要求青少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正是青少年体育全面健康促进的价值属性以及在爱国主义、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功效,使新时代体育的本质属性得以彰显。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体育价值观的继承与完善,更是马克思主义体育价值观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学改革明确方向[4]。

1.2 “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5]。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最根本的基础保障是全民健康。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6]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要“充分认识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1]而体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辉煌的竞技体育成绩,更需要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新时代是中国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历史交汇期”[8],建设体育强国必须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国际影响力多轮驱动,但无论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总书记提出将“健康中国”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采取融合发展战略举措,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建立全方位、全周期、四位一体的“健康中国”体系,切实解决“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提升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明确体育与国民体质、人民生活、国家富强的密切关系[9],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全局中的深刻定位,为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道路。

1.3 “深化体教融合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20 年4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立德树人、健康第一、体教融合”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决心。 “立德树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的性质、目标及要求。“健康第一”不仅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健康观”智慧,更是对学校体育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彰显了总书记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诉求;深化“体教融合”是破除固有壁垒,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整合体育、教育等优势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力举措。“深化体教融合促健康发展”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在课外体育锻炼、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体育社团与协会、体育师资队伍和运动队教练员培养、运动场地建设利用、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教、练、赛”一体化,努力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深化体教融合促健康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指导纲领,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务。

2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重要论述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方向引领

2.1 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要求明确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和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弄清楚体育工作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跟得上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广大学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从而加快推进体育教育现代化和体育强国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教育。

2.2 认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大健康观”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足以展示总书记胸怀全人类的“大健康观”。总书记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正是以“大健康观”视野对我国体育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这里的健康不仅包括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包括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要素的健康,其核心内涵,一是覆盖全体学生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二是覆盖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生活方式等健康;三是覆盖整个校园的教学领域健康,包含体育思想、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模式、教学评价体系、校园文化等健康。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贯彻习总书记的“大健康观”思想,转变传统且带有偏见的体育思想,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顶层设计与体制创新,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模式,突出体育教学自身亮点与特色,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全员参与、乐在其中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3 突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讲话中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宏大战略[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0]。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要突出“全面性”思想。这里的“全面性”,一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覆盖”,改革必须覆盖全体在校大学生,不仅覆盖全体本专科大学生,还要覆盖在校学习的研究生,确保“人人受益”;二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周期”,改革不仅要实现全体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程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全周期性,更要在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运动动机的形成、体育态度的端正、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运动能力,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保障生命健康全周期;三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方位”,包括改革高校体育工作体制等顶层设计,还包括高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思想、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改革,不仅涉及高校体育教学,还应涉及课外体育活动、校园群体竞赛活动、体育代表队训练竞赛、体育单项协会和俱乐部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改革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强化基础教学环节,突出区域特色与因材施教,建立全面规范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体系及标准,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以体育人”新格局。

2.4 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多元协同育人”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五育并重、五位一体”的育人思想,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应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学校体育的“多元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里“多元协同育人”,一是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单项协会及俱乐部活动、校园体育群体活动和体育代表队训练与竞赛等形式,充分发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促进功能;二是通过课程思政、大师讲堂、民族传统体育习得、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传承等手段,强化体育教学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规则意识培养等方面的价值;三是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教会、勤练、常赛”常态化、“教好、办好、管好”制度化、线上线下系统化、分层施教科学化、多元评价合理化等措施,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突出体育竞赛在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大脑认知加工速度、改善一般智力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四是通过身体素质欣赏、运动技术赏析、战术意识鉴赏、影视作品与体育赛事观看等形式,使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与审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发掘体育教学活动在学生审美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价值;五是通过学校体育协会管理、俱乐部运营、赛事主办、志愿服务、竞赛执裁、体育骨干培养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体育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劳育实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与劳育的完美结合。

2.5 明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开齐开足体育课”。这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养的硬性要求和有效途径。“开齐开足”要求将体育教学放在核心地位,并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也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最基础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保障基础性要求:144 的基础课时量、基础健康知识、基础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每天1 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1~2 项专项运动技能(鼓励个人项目与团体项目相结合)、基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体育场地设施等。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区域与校本特色,增设特色运动项目、区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色大师讲堂、特色品牌赛事、特色网络课程等,推出体育翻转课堂、体育课程思政等特色教学方法,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需求与选择。对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超课时分层教学与训练竞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把运动健康理念、民族体育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重要论述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内容与措施

3.1 提高认识,深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体育教学本就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高校各级领导和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认识,在体育课程全周期、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区域特色为大学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道德礼仪融入课堂教学,在“习武习德”和“养身养心”基础上,充分学习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运动专项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运动自信,培养学生优良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以运动专项竞赛、裁判、赛事组织管理为主的体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此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要做到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力开展课外体育文化宣传、运动健康知识讲座以及群体竞赛活动。发挥体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体育明星在课程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新生开设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大学体育第一课”,定期邀请体育专家学者进行体育课程思政“大师讲堂”,制定弘扬体育精神的“体育明星进校园”活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设宣传平台,传播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举办线上技能展示与体能挑战赛等健身活动,推送运动技巧、专业技能提升、身体素养、运动健康促进、体育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体育学习中感受正能量引导和激励,涵养文化素养和体育品格,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2 聚焦“教、练、赛”,突出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性与一体化

教育部在“教育奋进看落实”新闻通气会上提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深化学校体育改革”[14]。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围绕“教会、勤练、常赛”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学校体育的“多元协同育人”功能。其中,“教会”是固本。“教会”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与要求,不但要“教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教”是过程,“会”是目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是内容,改革的重点应该是“教”的内容和“教”的过程,融会贯通、技能迁移,使运动技能和体育精神有效融入生活、工作和学习是“会”的价值寻求。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让“教”的内容更科学合理、普适有用,使“教”的过程更通俗易懂、充满乐趣,实现新时代体育本质价值和功能。“勤练”是路径。“勤练”的前提是有兴趣、有技能,有兴趣无技能难以行动,有技能无兴趣难以持久,只有兴趣与技能兼具,“勤练”才有保证。只有体育教学改革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分层教学因材化、特色项目个性化、教学训练系统化、课堂协会俱乐部融合化,运动兴趣才能真正加强,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养成。“常赛”是保障。“常赛”是指“全员参与、自成体系,班班有队、周周有赛”[11],常赛的基础是要“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时时有训练”。此外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大力倡导、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积极参与、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改造等都是常赛的基本保障。只有在常态化和自成体系的“赛”中,体育强健体魄、增强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规范社会道德,塑造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意志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常赛”在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内涵中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各个高校必须建立起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常赛”新机制,保障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竞赛活动常态化。

总之,“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还是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都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性和一体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全覆盖、运动健康促进全周期、“教、练、赛”一体化势在必行。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全周期、全覆盖、一体化的基础上,突出学校体育教学内涵建设,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注重兴趣培养与技能习得,确保形式多样的常赛工作体系,突出分层教学、动态管理、教赛结合新模式,多举措形成合力,开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3.3 加强基础,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保障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要落实总书记关于“开齐开足体育课”、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目标,需要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配足配齐专业型、教练型体育师资队伍,完善体育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保障。此外,由于体育教师的特殊性,高校应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等方面制定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考核与评聘办法,切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师根本权益。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中规定的“高校室外场地设施要达到生均4.7 m2,室内场馆设施要达到生均0.3 m2”的标准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很难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和广大学生课余训练、比赛的基本需求。各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第一,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基本兜底内容,筹措多渠道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器材和教学装备,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各项需要。第二,要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健康知识、体育理论知识、一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冬季冰雪项目以及国外新型优质大众健身项目,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第三,要健全普通高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师生运动风险管理与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鼓励各高校推行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解除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后顾之忧。第四,制定课内课外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教考分离的综合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评价和个体差异,突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习惯养成、体育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评。第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就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应带头走进运动场,带头推动高校体育课程基础建设,带头联系基层体育课教师,真正增强学校体育教学基础建设,提升体育教学保障水平。

3.4 科技助力,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课程评价更多地遵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业成绩评级体系单一,对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均缺乏基本的教学指南和等级评价标准,学生课外活动与竞赛组织管理混乱,体质健康状况反馈不及时,可选运动项目局限性大,优质国内外教学资源贫乏,运动监控和人工智能辅助训练匮乏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应借助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高科技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和科学标准及工作体系,实现动态管理、实时监控、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体质健康实时数据和优质网络课程及交互性观赛资源,为健身管理、科学训练、竞赛组织提供专业线上指导,为就业、科研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战术设计和运动监控、虚拟现实、先进智能运动装备、智慧场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健身运动体验。

总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改革政策和措施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科技创新,激发学校体育新动能,形成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学科、方法、评价、保障工作新体系。借助高科技信息技术,构建教育理念新、课程设置新、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评价新、过程管理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新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单项协会俱乐部、校园群体活动、体育代表队训练与竞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齐头并进,推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不仅赋予体育更多社会期望和时代担当,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体育理念的人民性,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举措,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体育价值观的继承与完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在习近平“大健康观”的体育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教学改革的政治站位,深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突出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性与一体化;以“强基础、重内涵、补短板、定标准、建体系”为切入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保障水平,努力形成注重全面、突出基础与特色、多元协同育人、科技创新助力的新时代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总书记体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总书记的告诚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