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其核心是利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学校教育不应排挤在绿色发展之外,体育教育应为学生的可持续、终生发展服务。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实现的,将绿色理念融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中,利于学校体育更好的融入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教育、大格局之中。绿色体育是一个人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依靠体育的功能,去培养、塑造他,使其在快乐、和谐的锻炼环境中增强体质,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价值体现,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生的发展与绿色理念一样应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加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绿色体育研究。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体能是学生生活、学习、运动的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体质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个人的体能状况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学生在学校接触运动项目越多,他的运动经验就越丰富,也为他们确定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打下了基础,为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提供了可能。提高学生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或安排体育活动时应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关注运动密度、运动强度提高学生运动量的方式,增强学生体能。现在高中体育课标对教学活动就有明确规定,要求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分。
当学生离开学校后,有一部分人就不再参与体育运动,因为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在学校体育学习没有让他们念念不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认知或掌握应对运动的技能。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不断的给他们新的、有趣的、所须的、系统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与技战术的运用能力。教学时一个技术动作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策略应有所不同,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如,篮球双手胸前传球技术,对于同一班级运动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传球的准确度、传球的距离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技术动作、理解技术、应用技术反面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体育教学不是精英教育,应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运动竞赛是运动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比赛,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如果学习一项运动技术,没有与此相对应展示、表演、比赛,学习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接触比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欣赏一些体育表演,如“NBA”的扣篮、体育舞蹈、滑冰等,让学生感受运动的魅力,激发参加运动的兴趣。体育活动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如在校运动会中,不一定全部安排枯燥的只能少数学生参加的田径项目,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项目。体育比赛要为学生搭建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如开展校园足球时要求各校在做好足球技术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做好班级、年级、校级等各级别的比赛,这就为有足球特长的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比赛参与中有存在感、成就感、获胜感,是促进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可或缺的因素。
健康行为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德智寄于体”、“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的身体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说明锻炼对健康有积极意义。应通过课程教学、组织学生活动等时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如,长时间学习后,引导学生应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时要穿适宜运动的服装,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着装要求;器械锻炼时,要注意保护和帮助等等。
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各层次各种干预策略和手段的基础上,应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运用能力,让学生知道不健康行为的危害,自觉自愿地改变不健康行为,从而达到保护、促进健康的目的。体育教学时应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传授一些健康知识,如,运动后当肌肉出现酸疼,提示学生可能是运动过度的表现,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肌肉产生一种叫做乳酸的物质,刺激你的机体,从而有酸疼感,此时不要紧张,只要坚持锻炼,这种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体能在这种机体反应的循环中得以提高。如果感到肌肉酸疼就停止锻炼,或等到肌肉酸疼消失后再进行锻炼,则会削弱体育锻炼的健身效果;运动会时出现肌肉痉挛,可采用拉长痉挛的肌肉、按摩、注意力转移等方法促进缓解等等。
情绪是心理体验的表现,属于心理因素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是由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暂时性的态度,这种复杂而又高级的心理现象,体现于人的任何活动之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不良情绪的反应,如果不良情绪长期积累,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还可能会引起心理疾病。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选择适宜教学内容、设置游戏比赛、调节学生人际关系等方式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比赛时,对手可能会发出噪音干扰,使比赛队员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情绪,我们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专注比赛,调控情绪。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适应能力越强,生存质量就会更高,发展速度就会更快,应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现在的学生个人意识比较突出,团队意识相对薄弱,为营造和谐的锻炼环境和人文环境,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时,应引导学生要服从安排,同学相处要和谐融洽。如,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每位队员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比赛时要与同伴配合,对于自己的过失,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失败。运动本来的涵义就是离开紧张的工作,到自然中去进行轻松愉快的活动。许多体育比赛可以结合自然环境开展,如山地越野、马拉松、结合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布局开展定向运动等,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复苏,利于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
体育品德是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最求和精神风貌,它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
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至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体育运动中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超越自我,才能成就梦想。顾拜旦曾说过:“一项运动记录是一个人的力量和性格相互影响所达到的极限,是个性高度发展的极限,他的社会地位、财富,均不起作用。”说明要提高运动成绩,只有依靠自己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如在体操“跳山羊”练习时,学生普遍都有畏惧心理,教师在设计好辅助练习、循序渐进、保护与帮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越自我,大胆尝试。
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社会正义等。自古以来,运动场上就是人人平等,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遵守规则、诚信自律是每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人都应具备的体育道德。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常常会安排一些比赛,教师在赛前讲清比赛规则后,如果学生出现为获胜而采用的发出干扰声音、破坏场地布置等违反规则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根据规则进行处置,让学生意识到有比赛就有输赢,从而自觉地遵守比赛规则,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体育品格主要表现在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奥林匹克主义里提到:“要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和一个和谐的世界应该是文明、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现代社会需要竞争精神,也需要合作意识,因而要善于凝聚、团结众人的力量去努力奋斗。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时应鼓励、引导学生要善于与同学交往,形成有礼貌、责任感、合作意识的体育品格,培养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能力。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时,有的同学不愿意和关系不好的分在一个小组;分小组比赛时,因别人的过失而造成该小组成绩不好时,有的同学就会去指责同伴,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知道参与比取胜重要,团结合作、相互尊重比个人主义重要,好的体育品格远比胜利重要。
一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是短暂的,但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学科核心素养融入绿色理念,学生得到发展时,更有利于遵循其身心自然发展规律;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