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妙琼
乡村振兴战略最早提出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本质上是对于“三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展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新时代视角下党中央对于“三农”工作开展的重视和“三农”思想贯彻落实的决心。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本身就具有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如何落实开展相关活动是关键,只有找到切入点,精准对位开展活动,才能够服务到位、服务成功,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一定的贡献[1]。
在乡村振兴中,顶层设计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形成较为丰富和稳定的发展体系,落实全方位的改革工作,避免出现短板效应,实现乡村与城市的“齐头并进”。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只有亿万农民满意,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工作才真正有意义。但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呈现出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结合当下农业发展整体所呈现出的质量与效率来看,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质量、预期质量、在发展过程中自我稳定发展与自我优化设计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确保我国农业农村稳步前行,必然要采取非常规的振兴措施。
在实际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纲领性文件起到了指导工作开展、描绘发展蓝图的重要作用,也是当下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开展与解决所交出的一份让人满意、符合时代发展的答卷。具体到实际中,十九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三个方向”“九个任务”,这“三个方向”“九个任务”具体需要从五个方面来落实,分别为:产业兴旺:坚实的农业综合生产力能力,高质量的农业供给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生态宜居: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好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风文化:乡村社会文化程度较高,农民精神风貌较好,呈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治理有效: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生活富裕:农民就业质量较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高职院校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缘优势、生源优势以及内在资源优势,均为高职院校所具备且能够基于实际需求进一步开发的优势。本文将逐一展开论述。
我国各个地级市及以上均有高职院校,这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与对应的乡村发展能够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且相对于其他院校或单位而言,这类高职院校对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及发展诉求的实际掌握程度更加真实全面,更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应的振兴措施。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公立的地方高职院校,还是其他类型的地方高职院校,本身都与地方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地方企业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也能够结合政府政策,与企业联动起来,作出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最后基于地缘优势,还能够发挥并挖掘一定的乡村资源,实现对其发展助力的便利性。
生源优势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其所培养的是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生源主要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大类,且大多都属于地方学生,对于乡村熟悉了解,这就为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供给。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引导学生对于家乡现状想要改变的理想信念,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
此外,生源优势还体现在对于外地优秀生源的引入,地方高职院校虽然所处于地方,但是可以面向全国招生,能够吸引一部分外地的优秀生源进入本地,通过优秀生源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内在资源优势又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这四个资源都是高职院校所具备且所能够合理运用的,而如何运用则需要建立在对于自身内在资源的充分挖掘上来完成。
其中教师资源是指在高职院校当中,很大一部分教师的理论水平都比较高,大多均为本科、研究生学历,且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性,这无疑为推动乡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助力。
从学生资源的角度来看,除了上文中所指出的生源优势外,学生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为年轻,敢拼敢闯,能够将年轻人的思维活力带入到乡村振兴当中来,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与活力。
从信息资源来看,高职院校本身不仅具备一定的教学功能,还有社会服务功能、研究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应用与开拓,能够为院校获取一定的信息资源,并且指导院校进一步的发展,而将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析,无疑能够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最后是设备资源,为满足院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高职院校会提供并定时更新自身的设备,包括一些相关的专业设施、教学设施,等等。而这些设备资源显然也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试验平台,如对于一些技术的改良或创新等,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推动。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振兴乡村是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是基于社会服务层面应当开展落实的重要内容,而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体系与特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服务工作,可以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个方面落实。
人才培养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高校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乡村振兴输送复合型的优质人才,借助职业技能的培养,推动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紧密关系,达到较好的服务工作。而具体到实践中,则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
1.课程方面
首先是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是能力素质方面的提升。对于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来看,最重要的是加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对于专业的优化升级,重点放在涉农的学科当中,突出对于涉农学科专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强化科学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重视新技术、新方法,落实到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中,就是强化对于新涉农专业的开发程度,加大建设力度。从创新人才的角度来看,对于现阶段的涉农院校或专业而言,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落实交叉的学科知识,除了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固定内容外,还要涉及更多与实践、信息技术、农业科学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成长空间和助力。最后是能力素养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能力素养又划分为很多方面,落实到具体的涉农专业来看,为达到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前沿技术以及具体的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能够落实开展“三农”思想的具体人才;而对于非涉农专业而言,则可以开展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课题,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实现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优质技术人才。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当下着手、长远发展是关键。
2.科研方面
通过科研,来强化人才培养,实现职业培训。即建立在“生态宜居”的视角下,农村是农民的居住地,是农民的家,是保障农民拥有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对于亿万农民而言,魅力家园的建设,既是农村发展物质文明提升的体现,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迫切要求。“生态宜居”与农民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2]。具体到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实现科研的过程,如涉农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合作,以“建立美丽乡村”为主题,进行实践科研,通过对于具体对象的实地考察和分析,形成特色的方案,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既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自身职业技能锻炼的一个重要机会。
社会服务方面,同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其一是基于农村精神建设,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提升整体民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觉悟;其二是建立在乡村文化建设上,落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不被遗忘。前者主要针对是农民个体,对于农民个体知识水平、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方面的提升。后者则主要针对乡村群体,实施对于乡村文化挖掘、建设、宣传、弘扬的重要工作。
1.农村精神建设
农村精神建设工作主要从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角度入手。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围绕乡村振兴建设中,即从“乡风文明”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乡风文明”则是基于精神层面建设工作的一个具体的要求,长期以来在开展围绕“三农问题”的建设道路上,精神文明的建设始终处于次要的位置,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发展,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发展日渐荒芜,这不利于乡村振兴,也不利于后续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乡风文明”应受到重视。
“乡风文明”工作从农民个人入手,通过组建学生团队、开设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地方性成人教育招录工作等几个方面,来完成对于农民整体知识水平与精神文化的提升工作。落到实处,则需要与具体的乡情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以成人教育为例,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维持在中小学阶段[3]。对于这一群体,可以开展对应的成人教育招录工作,积极在乡村建设中宣传成人教育的优点和益处,鼓励农民参与到成人教育中来,通过对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与讲解,提升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也将更新的农业技术进行讲解分析,让农民有接受新技术的机会和途径,从而达到精准助力的效果和目的。如开设“农学实用人才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等相关课程。采取多样化培训模式,既有集中授课,又有现场实训,可以邀请权威专家,专业学者,确保培训效果。每期培训的授课教师都是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对本领域工作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博士。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这样的培训工作的开展,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人才补足,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具体到实际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挖掘文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团队,进行实地考察,深度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并通过艺术形式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将其改编为舞曲、歌曲等形式,实现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在成人教育开展过程中通过教育进行落实,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进一步传播。再次,在创新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现下较为流行的元素,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乡村建设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创新并推动乡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则是需要从主观态度上接纳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在接纳过程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纳优秀文化,传播优秀文化,这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最初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的落脚点,生活富裕是建立在上述诸多方面共同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的目的之一。如某学员在参加创业农民培训班后,当选为当地村委会主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村里开办了一家土特产销售店,结合当下养生、绿色环保的理念,将诸如天然蜂蜜、竹筐等特产收购到店里,再经过进一步的二次加工与艺术包装后,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同时结合旅游业向游客出售,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与此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以艺术加工和特产销售的形式,向外推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工作开展,还是围绕上文中提到的“三个方向”“九大任务”。 “三个方向”“九大任务”实际上就是对于从中央统筹到省市负责再到市县落实,最后由乡村执行的具体工作机制的有效划分,在这个过程院校虽然没有作为主要的战略途径,但是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因此可以基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形成自身的辅助作用,强有力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发展[4]。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所起到的是助力作用而非主要作用,并不能取代任何政府或社会服务,这是性质层面所决定的。
对某市的“乡村振兴”培训项目学员培训成效进行调查,认为帮助很大的占比为55.56%,认为有点帮助的占比为44.44%,并无学员认为培训项目没有帮助。由此得知,将高校与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对于高校还是农村都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尤其是基于培训项目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其发展带来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现阶段的重要工程,既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又是整个社会的义务。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意义以及高职院校的实践三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提出了具体策略分析,但结合实际,仍要从个性化的发展角度出发,形成基于地方特色发展的专业分析,这些问题有待下一阶段研究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