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麒露 陈新年 郭振华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塔儿山下有一个陶寺,位于襄汾县城北约10公里的地方,北边与大邓乡相接,南边与曲沃相连,西边与新城镇接壤,东边与翼城相邻。全乡土地面积十分广阔,共有2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但耕地面积多属山地。襄汾县与霍侯路相邻,它在其境内穿过,其中储藏有金矿、铁矿、石膏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10万年前,中外闻名的“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孕育出了辉煌的黄河文化。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向东靠近崇山,向西临近汾河,同时也是著名“陶寺文化”的所在地。这里的文化资源丰厚,民间艺术文化的蓬勃发展,这是天塔狮舞的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1.2.1 天塔狮舞的开端
天塔狮舞始于隋唐,但其源头应该和舞狮密不可分。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原与西域之间交流的大动脉:丝绸之路。《后汉书》对贡狮的最早记载:“汉章帝和元年,月氏国献狮子;二年,安息国献狮子。”狮子的传进,舞狮也相对应产生。中国舞狮的历史起源于汉代,是公认的事实。西域各国向汉朝朝贡的同时,舞狮这种娱乐活动也一并带到了汉朝,并出使专门经过舞狮训练的人员进行演出。《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1]这有可能是舞狮训练的最早来源。
1.2.2 天塔狮舞的开展
天塔狮舞是由舞狮的演变而来。从古代文学记载和舞狮研究者中能得知,舞狮最终形成于唐代延续到了今天。根据《旧唐书》里的记录太平乐非常类似于现代舞狮。该天塔狮舞从单狮,到后来一人小狮和双人大狮的开始演变。后来,因发展更为广泛的观众需要,表演者试图在板凳上进行攀爬表演,形成之后“板凳上的狮子”。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体高,单调的内容和普通的内容表演已经不能足以吊起观众的胃口。所以在保留其原有的基础上,吸取了戏剧、杂技和武术动作的精华,并集成到狮舞中。1996年第六代狮子舞正宗传人,著名的“北狮王”李登山根据项目的特点,改名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始于隋唐。它已经经历了宋、元、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中华一绝。惊:在高塔上舞动狮子,动作惊人,跌宕起伏。险:尽管没有安全预防措施,但这令人震惊,并使听众感到悬念和激动。奇:狮子的眼睛,狮子的舌头和狮子的尾巴很容易运动,而使用诸如吐口水的横幅之类的运动会使人感到新鲜和稀有;绝:将力量溶解到技术中,在特技中渗透着文化,可以称得上是绝;美:表演过程紧致灵活,空中的形状大方伸展,给人以美的享受。
2.1.1 审美娱乐价值
天塔舞狮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各种特色,例如舞狮,武术,书法和杂技。群狮的表现更像是“家”。在表演过程中,狮子接吻,挠痒的动作,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模仿了声音,狮子之间的感情,使用锣鼓的节奏对舞狮,情感和动作进行了配合表演。狮子的每个关节都配有专门的器官来控制它。表演结束时,狮子的嘴里吐处横幅的动作将使观众大饱眼福。舞狮、杂技,武术和书法的融合,使表演在展现力量和技巧的过程中更加丰富。
2.1.2 健美健身价值
天塔狮舞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需要表演者具有较好的力量、速度、柔韧、平衡、协调性等素质,即便是助手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头上带黄布的领狮人,当他带领两只大狮子与四只小狮子上台时,将完成直立,滚动,抢夺绣球等技术,并且用七秒钟的时间迅速旋转到塔的顶部;在塔的顶部表演高难的动作,如“金鸡独立”“三角倒立”等动作,并头部顶在8英寸宽板凳的中心,既脚在天空,一只手握住毛笔,一只手握住一个纸板写字,在空中表演倒福。两只大狮在领狮带领下一前一后,沿天塔底部左窜右跳,然后一层层向塔顶爬去,当两个大狮子爬上了高塔,两只狮子在一个9米高、1.3米长和25厘米的宽度的板凳,左右腾空,进行各种表演。在音乐的转换中,两个雄狮面对面,互相“接吻”“痒”、直立、两头向外、上窜下跳、左右跳跃,看上去如“九天揽月”“瑶池摘星。”高潮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四个小狮子从四个塔底部的角落向上爬。当他们快到达顶时,两个大狮子俯身摇摇头,与两个小狮子“亲吻” “舐舔”“抓搔”。两个大狮子在塔的顶部跳跃进行惊心动魄的特技表演如“水中捞月”和“蜻蜓点水”。在演出结束后,两只狮子旋转90度塔的左侧和右侧,面向前方,吐出写着贺词的条幅。舞狮表演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为了使狮子更为传神,所以狮子的头部表演者和狮子的尾巴表演者进行合作,这其中的技巧需要进行艰苦的训练。因为经历了长期的训练,身体得到了锻炼这就提高了表演者的体质,体现出了健身效果。表演者因为在9米多的高度进行舞狮运动,那么对身体素质(力量、速度和耐力)和技能水平要求高。舞狮更是一种有氧运动,具有高的运动负荷,从而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达到的健身目的。
2.2.1 地域文化价值
人类文化的差异,首先在区域性质可以表现出来。天塔舞狮模样逼真,通过狮子头将它们分为雄狮,母狮和幼狮。主要以橙黄色为主,动作主要是翻滚和跳跃,并且步法灵巧,特征表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北狮”。它表演是在三张桌子的高度上,同时塔超过9米的高度,在当地的这种舞狮表演是很难看到的,其中奇、惊、险、美、绝,独特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北狮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新中国建国当日,陶寺人用这种传统优秀的文化节目,以庆祝新中国的诞生。1986年,“狮舞”的演技进行了改善和提高。板凳增高到15层,并发展成两个大狮子和四个小狮子,因此它被更名为“雄狮登天塔”。在2004年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更名为“天塔狮舞”。近年来,“天塔狮舞”也频繁参加国家级大型活动。并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和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金奖,以及中央一套、五套、七套、十套、山西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先后拍过故事片,而且收到日本,意大利等国邀请演出。“天塔狮舞”是山西省民间体育一颗耀眼的名片。
2.2.2 民俗文化价值
中国民俗活动经常出现在一些民俗庙会和传统节日,这些活动不单使人感受到过节的氛围,又能使民间文化代代相传。这就解释了天塔狮舞这种民俗活动表演多在节日或事件时出现。文化的朴实性在于它的象征意义,以及舞狮是“真实的和想象之间的连接。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2]同时是对美好愿望的向往。该天塔狮舞开始是作为祈祷活动,人们常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正是这个象征意义使天塔狮舞的文化为继承与发展陶寺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陶寺文化的发现将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千多年。天塔舞狮的表演形式和绝技是陶寺文化的延续和组成。它在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美学、力学、音乐和舞蹈史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舞狮表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是致力于祭祀和娱乐的民俗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图腾,因此天塔舞狮对人的影响体现在民族精神文化的弘扬上。尽管狮子是异物,但由于宗教因素,狮子被认为是吉祥物,是人类的守护者,也是驱魔的吉祥物。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一部分的这种狮子文化自然会唤起表演者和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1.1 天塔狮舞侧面体现了当地汉族人民的幻象文化心理特征
在众多的当地汉族情歌中,龙、凤、鸳鸯、七仙女、八仙、鲤鱼、金鸡、阳雀、画眉、孔雀、桃花、石榴等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寓意。传说龙是一种神异生物,龙是中华民族所崇拜得图腾,是吉祥威严的象征。龙的普通级别类型有两个角,蛇的身体,四足,鳞片,腥味十足,非标准类型还有独角龙等。相传龙可以携带云雨,减少灾害和降临祝福,象征吉祥。因此,它在全国各地为在舞龙的形式祈祷平安与丰收。有的地方还传说哪吒闹海的故事,龙的传说是当地汉民族的一个文化仓库。天塔狮舞代表着勇敢、吉祥、祥瑞,具有灵性,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当地汉民族幻象文化心理的特点。以幻象和丰富想象为特点的神话传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类对生活加工主观化的结果,具有直观、主观、多变、理性不足、逻辑性不强等特点,体现了当地汉民族幻象文化的特点。
3.1.2 天塔狮舞主要体现了当地汉族人民的意象文化心理特点
幻象文化心理是意象文化心理的起始阶段和前提,前者突出客观对象的变形、主体本能作用,而后者以客体对象的浓厚感情色彩和主体模糊理性作用为功能特征。[3]在幻象文化心理阶段,一些人物被传说化,高高在上,脱离人类。而在意象文化心理阶段,人神分离,在具有神灵的同时,被赋予人的基本特征,并成为当地汉民族的原型意象。天塔舞狮的表演主要是多在节日或在活动中。舞狮活动是一种实物对象和抽象意义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是所谓的“象征性功能”或“象征性意义”。它往往是一个对美好愿望的期望。天塔狮舞开始成为一种祭祀活动,人们通常会在来年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正好体现了意象文化心理特征。
3.1.3 天塔狮舞体现了当地民族趋吉避祸、对等交换、竞争等心理状态
天塔狮舞还体现了当地民族趋吉避祸、对等交换、竞争等心理状态。天塔狮舞与节日喜庆有着直接的联系,突出喜庆主题,往往发生在黄道吉日。参与者通过参与狮舞体现节日的喜庆,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仪式,而仪式的举行本身就是突出趋吉避祸的主题;天塔狮舞表演者本着平等自由的原则进行表演,希望通过表演来获取与自己已给出信息匹配对等的信息,属于一种对等交换心理;再者,天塔狮舞的表演也具有竞争心理,希望通过惊险刺激的高难度表演来获得观者的叫好声,从而达到突出个人才能的目的。
山西省襄汾天塔狮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理状态是狮舞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特定文化心理状态来源于特定的系统要素属性特质,这里主要是由狮舞系统中特殊的环境要素来决定的。
3.2.1 天塔狮舞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心理状态是由天塔狮舞系统中特殊的环境要素决定的
塔儿山高耸挺拔,天塔狮舞如塔儿山也有插入云霄的雄姿。在塔儿山与吕梁山麓的夹缝间生存,也不难理解天塔狮舞产生的地理环境因素。这里交通不便,以农业为主,经济条件一般。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主流思想,因而敢于幻想,敢于冒险。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正如人与环境一般互动关联。[4]襄汾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和系统要素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境界,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样的条件也左右着人们的心理状态。
3.2.2 “和谐”观念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塔狮舞表演时,表演人员进入会场后,助理几分钟内迅速,准确,稳步建立29个长椅和搭建起一个9米高的塔。只有领狮人与两只大狮子和四头小狮子在场上的合作,表现出良好的和谐性。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思想在襄汾地区构成了当地和谐文化的口头表征。和谐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传统,体现了一种行为方式和民众追求的一种境界。[5]互帮互助在襄汾地区成为一种自然习惯,但凡村子中有红白喜事,村寨中的乡亲们以及亲朋好友会自觉聚集并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邻里乡亲之间的和谐共处氛围;如邻里乡亲之间出现纠纷或者矛盾,村寨中的老人或者干部主动前往调解,消除隐患,共建和谐生活环境;当地村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不破坏大自然的前提条件下建造自己的房屋,且大多聚族而居,不刻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追求和谐的主题决定了当地老百姓之间言语交流的文明,处处体现了礼貌、谦虚恭敬和赞美祝福的基调。
3.2.3 信仰自由、多元崇拜是当地文化心理的基础
陶寺村以汉族为主,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素质,而图腾和崇拜则是这种心理素质的最好体现。[6]当地民众信仰自由,崇拜天命,信奉“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7]信奉神灵,崇拜英雄,将历史人物神圣化,加以祭拜和供奉。同时,敬重祖先,设立神龛。在当地汉民族心里,神灵无处不在,万物皆有灵。幻象与意象文化心理主要来源于当地民众的这种信仰和图腾多元崇拜基础。
3.2.4 注重传承、尊老尚古观念深入人心
在晋中南一带,人们注重文化传承,人们一生中的其他礼仪习俗,如生男育女、满月、周岁、寿诞祝贺、侍奉父母等,都有传统风尚。尊老爱幼,维护传统既是美德,也是当地的传统。在红白喜事场合下吃饭,老人和长辈往往坐在上位。一些民俗活动,如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演抬阁等保持的良好。天塔狮舞是师徒相承,传承的每一代都会教一批正式的学徒,然后选择最好的一个作为下一代继承。因为舞狮子是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很多村民都愿意在闲暇的时间去学习和使用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至今,仍有不少陶寺村民或多或少会舞狮子。天塔狮舞的传承是陶寺村的村民,他们都参加了演出,因为他们热爱这门艺术。但他们大多是兼职的,没有将舞狮作为谋生的唯一手段。只有李登山是笔者采访的第六代传承,他已经持续了超过50年这项工作。
天塔狮舞是当地民间文化、民俗礼仪、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体现了当地汉族民众多样化的文化心理,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天塔狮舞还是构建当地和谐村落、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特色为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交际提供了最基础的遵循原则:礼貌、谦虚、恭敬、利他以及赞美。本着这种原则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会更加和睦,国家与国家之间会和平共处。天塔狮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兴盛于10世纪80、90年代,而今,由于该系统要素属性特质不高,要素之间作用方式不明显,天塔狮舞已经濒临消失边缘,急需系统发展和保护。在党中央英明指导下,一系列相关政策得以颁布,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的高度重视,汉族情歌的发展和保护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坚信天塔狮舞有朝一日又会重新焕发其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