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类人员密集场所急剧增多,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人员密集场所主要存在的火灾隐患,如防火分隔不到位、安全出口锁闭、随意超负荷增加用电设备等,并针对这些火灾隐患的成因,从监督管理、宣传培训、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多项举措,以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防控火灾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消防安全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火灾形势极为严峻,而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又是火灾事故频发的主要场所。2013年1月27日,巴西夜总会火灾事故造成236人死亡的惨剧,再次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员密集场所都具有人员集中、用火用电量大、可燃易燃物品多、建筑防火分隔不到位等问题,火灾危险性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已成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分析
2.1按火灾隐患形成的原因分类
根据火灾隐患形成的原因,可以将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分为静态火灾隐患和动态火灾隐患。
2.1.1静态火灾隐患
静态火灾隐患是指场所在投入使用前由于结构不合理,设施安装不到位或不匹配,产品质量低劣,装修、装饰材料选用不当等先天性的隐患[1]。主要表现为:
(1)现有人员密集场所多是在原来的建筑基础上进行了改建或扩建,有的位于功能复杂的综合性建筑内,此类场所布局紧密,受原有条件限制,很多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突出表现为缺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置不合理、防火分隔不当、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不完善,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没有安装或安装不合理等问题。
(2)人员密集场所追求人员舒适,大多进行豪华装修,装修中大量采用了木材、纤维织物、塑料、聚氨酯泡沫等易燃可燃材料,且未作相关的阻燃处理,不符合《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
(3)人员密集场使用各类用电器具多,用电量大,线路复杂。用电器具安装或使用不当,违规私拉乱接电气线路、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插座、插头、开关等器件本身质量低劣或用电线路老化等导致短路、过负荷等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2]。
2.1.2 动态火灾隐患
动态火灾隐患是指场所投入使用后由于管理不到位,场所从业人员缺乏消防安全知识等原因造成的火灾隐患[1]。主要表现为:
(1)建筑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影响防火、灭火和辅助安全疏散功能。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不到位,使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因为维护不当或年久失修、部件老化无法正常监测、扑灭初起火灾。
(2)部分人员密集场所为解决防盗问题,或为方便管理,只留一个安全出口畅通,将其它出口锁闭,更有甚者在公共区域的外窗及集体住宿房间的外窗安装金属护栏。此外,一些商场、超市和饭店,在疏散通道、防火卷帘下乱堆放货物,尤其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由于大量进货,货物无处堆放导致占用通道堆放货物现象较为严重。
(3)用火用电管理不力。如室内燃放烟花爆竹、烟火表演等违规使用明火,营业期间进行设备检修、焊割等具有火灾危险的施工、维修作业,随意增加用电设备,临时乱搭乱接线路等。
(4)人员密集场所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例如: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不熟悉消防设施的运行原理和功能,存在不会操作、不会检查、不会保养等情况;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无证上岗、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单位管理层和员工对各自的职责未分工、不明确。“四个能力”建设仅仅停留在标识化管理和宣传口号上,并未能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融入到单位的常态管理之中。
2.2按火灾隐患导致的后果分类
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按可能导致的后果分为三类:一是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如在人员密集场所違规用火、用电,违反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等;二是火灾发生时增加了对人身、财产的危害,如随意改变了建筑物防火分隔、建筑结构、防烟排烟设施,使其失去应有的作用等;三是火灾时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如水源不足、消防车通道堵塞,室内外消火栓、消防电梯不能正常使用等[2]。
3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3.1强化统筹发动,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政府、管委会严格落实第一主体责任,建立“主要领导牵头抓,副职领导分包乡镇、街道具体抓”的包干责任制,督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直接责任主体,督促各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责任,推动人员密集场所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纳入当地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政府消防工作考评内容,并成立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抓好各项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明确职能部门任务,细化整治范围、整治内容和整治措施,剖析区域火灾形势,强化属地联动执法,发动行业力量、网格力量、派出所力量开展检查,形成依法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针对易产生重大政治影响、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火灾易发场所、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建立台账,合力督办,联合治理,紧盯不放,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
3.2完善自身管理,落实安全责任
组织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负责人、管理人开展集中约谈,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纠活动,真正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不断提升单位自我管理水平。提醒各相关场所要深刻吸取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教训,强化大局观念,强化担当意识,层级落实工作责任制,层层分解工作任务,确保员工会使用消防设施、消防器材,会报警,会扑救初期火灾,遇到紧急情况会组织人员逃生自救。
3.3加大排查力度,净化消防环境
通过逐户排查、突击检查等手段,摸清公共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商场市场消防安全状况,建立隐患整改台账;在排查内容上,执法人员分片包干,高标准落实检查要求,重点检查各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责任落实,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用火用电管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微型消防站和区域联防组织,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四个能力”建设等情况;重点整治违规使用彩钢板搭建的建筑,使用聚氨酯等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违规在厂房仓库住人,建筑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未保障畅通,员工未经消防安全培训等行为。对存在隐患的人员密集场所坚决用足执法手段督促整改、实施处罚,对不能整改的一律关停,防止养患成灾。
3.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高频次播发有针对性的消防公益广告、消防安全提示,增强公众消防安全素质;通过张贴通告、在楼宇电视播放消防安全知识和人员密集场所额定人数等形式,提醒、警示社会单位和公众规避火灾风险。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组织主流媒体、微媒体组成“采访团”、“曝光团”,曝光区域性、严重影响公共安全、久拖不改,政府挂牌督办的人员密集场所、作坊火灾隐患,形成强大舆论监督声势。督促公共娱乐场所做好消防安全“三提示”宣传和员工“一懂三会”培训,广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防火灭火常识,提醒工作人员注意消防安全,并深入人员密集场所对员工进行集中培训,不定期组织开展灭火应急疏散演练,切实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防自救能力。充分发挥“96119”举报投诉中心和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火灾隐患排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5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促进火灾隐患整改
可以推行成立消防安全评价中介机构,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涉及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对其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信贷、保险等社会行为进行挂钩,从而督促单位整改火灾隐患,自觉提高消防安全系数。大力推行火灾公众责任险,通过合同约束、费率调整等手段,共同督促单位整改隐患,从而达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的。要综合考虑人员密集场所各类火灾隐患的危险程度,以及发生火灾时可能会伤及人身,造成财产损失大小以及影响灭火救援行动等方面因素,进一步提高对火灾隐患的量化评判,建立起科学的火灾隐患评价体系,为隐患整改提供科学依据。要在科学评判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整改措施,分步落实,保证效果。对于那些整改困难,工程量大,停产、停业难的隐患单位,应针对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论证,引入性能化设计理念,采取多種方法,进行分期或分块整改,以逐步降低其隐患危险程度,最终达到全面整改的目的。
总而言之,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隐患关联因素众多,其整改工作也需要各方共同参与,不仅要依靠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全员参与,还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先进的消防技术作支撑。相信通过建立严格消防监督管理机制,人员密集场所防控火灾的整体能力必将得到大幅提升[3]。
参考文献:
[1] 田玉敏.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对策的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 品信息,2004(2):10-12.
[2] 高琳.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特性与防控对策[A].自主创新与 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2009.
[3] 张建国.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 创业家,2012(13).
作者简介:
巴晶,男,学士,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支队武川县大队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