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
罗伯昭于1899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四)出生在重庆。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父亲罗应文曾开办过一家绸布庄,因为不善于经营而倒闭,之后他到重庆聚兴诚钱庄当了一名账房先生。罗伯昭14岁的时候到上海读书,先进了民立中学,后来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商科。
22岁大学毕业后,罗伯昭返回老家重庆。这时候,父亲的朋友杨希仲先生谋划开拓国际贸易,创立了聚兴诚贸易部,罗伯昭便进入贸易部工作。四川省万县一带是桐油产地,当地的桐油物美价廉,罗伯昭经常深入山区,主要是收购当地农民生产的桐油和山货。白天翻山越岭,晚上罗伯昭就住宿在破败不堪的乡野村店中,个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付出总有回报,由于业务能力突出,罗伯昭受到上司重用,开始在公司担当襄理、经理的职务,每月收入可以达到一百多银元。
后来,聚兴诚的总经理杨希仲去世,贸易部内部发生矛盾,罗伯昭不得不辞去职务,自己建立了信昌号,主要替生利洋行收购山货和桐油,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生利洋行的老板范格原本是德国人,移民美国后,又来到中国做桐油买卖。
桐油在工业上的用途广泛,一旦运到美国销售,获利非常丰厚。范格欣赏罗伯昭的才能,1930年双方开始合作经营,范格出主要资金,负责桐油的国外销售,罗伯昭出资两千银元,负责桐油的国内采购,业务发展很快。为了让桐油达到出口标准和方便运输,罗伯昭在重庆长江南岸龙门浩建造了桐油加工厂。几年时间,罗伯昭赚了不少钱,成为有名的富商。
1934年,生利洋行由重庆迁到了汉口,据罗伯昭的女儿罗炯回忆,那时她家住在漢口四维小路一幢两层的小别墅里,“父亲天天穿着西装,皮鞋擦得很亮,专门雇了一辆私家黄包车去行里上班”。俨然一副成功企业家的形象。
1940年春,因局势紧张,罗伯昭辗转抵沪,买下了一幢花园洋房,即安福路7号。来到上海,罗伯昭无所事事。其中有战争因素,因为不能从事桐油出口了,更主要的还是他具有一颗爱国心,不愿意在日伪统治下大发国难财。有人曾劝他去经商办企业,被婉言谢绝了,他宁可变卖房产来维持家庭开销。虽然变卖了一幢房产,罗伯昭却一点也不后悔。
1945年以后,生利洋行恢复业务,罗伯昭仍和老朋友范格合作,做桐油出口兼药材生意。罗伯昭托范格在美国买了小汽车和冰箱,运来上海。家里又开始雇有厨师、司机及两名女佣,恢复了往日的气派。
除了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罗伯昭还喜欢投资古钱币。进入聚兴诚贸易部以后,他开始搜集钱币,由于采办桐油和山货,他经常往返于山区和城镇。一天,罗伯昭发现一家茶馆门前摆了一串制钱,便拿起仔细观看,发现里面有值得搜集的古币。周围的人见他停下来细细观摩制钱,便上前围了一个圈。有人说:“钱是喝茶老者的,此钱放门前很久没人问津了。”老者见有了识货人,于是拄着拐杖走上前来:“我的制钱只卖给行家,看来你是一个行家呀,也是一个爱家,只要你喜欢这串制钱,出多出少都没有关系。”
罗伯昭端详面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银元,说道:“这里是8块大洋,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了,不够我回去再给你补上。”老者接过钱笑嘻嘻地说:“不用了,只要你觉得值就够了!”然后坐回原处,继续喝茶。用8块大洋买了一串小平钱,周围看热闹的村民们都大为不解,不明收藏之道的他们觉得钱应该按面值论价才合理,拿着白花花银洋,去买只值几角的小平钱,只有傻瓜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后来,这件事竟成为轰动一时的当地新闻,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可谁知道那8块大洋后来翻了几十倍呢。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罗伯昭每次出差时总会探访当地的古玩市场,同时访问泉界知名人士,得到珍稀古币时,他都非常高兴,甚至会专门请朋友到大饭庄大吃一顿。即使是业余爱好,罗伯昭对于古币搜集也是非常认真的,他不仅求品种、数量,更看重质量。每当得到没有接触到的新品种时,他都要请来泉友细细玩味,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同时翻阅古钱币书籍来考证,并将相关材料摘抄下来。罗伯昭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的书房里有二十四史和很多古籍书。当这些书满足不了他对于钱币的研究需求时,闲暇时他还会专门去书店淘书,渐渐地他对中国各个朝代钱币文化都非常熟悉。
在重庆,绝大多数古玩店老板都认识罗伯昭,看到他这么喜欢古币,这些精明的老板收到珍稀品种,都会专等罗伯昭来“探宝”,因为他给的价格往往更高。在成都,罗伯昭购买了杨介仁的全部藏泉和樊楚村的全部泥范、铁梁五铢,有时他还会用几根金条的高价买回一枚珍稀的小平钱,另外还有众泉友皆无的孤品。
据罗伯昭的家人统计,他在购买钱币上的花费至少在两千万元以上,因为“金钱可再挣,古币难再生。孤品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看好就要买到手,否则后悔无穷”。20世纪30年代末,罗伯昭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赫赫有名的“泉界大家”,被誉为“巴蜀罗”。罗伯昭与南方上海的张叔训、北方天津的方药雨齐名,即“南张北方巴蜀罗”。
罗伯昭是钱币研究的热心组织者。1940年初,他同丁福保、张絅伯、蒋伯塤一同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泉币学社”。该学社是1949年前成立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民间钱币组织,丁福保担任社长,罗伯昭担任副社长,罗伯昭还将安福路7号的寓所拿出来作为学社活动的场所。
1940年8月31日至1946年3月16日的近6年时间里,中国泉币学社有案可查的例会达178次。他们召开例会,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交流,也不是毫无准备地乱谈,每周例会前副社长罗伯昭都要列出题目,让成员们分头作准备,大家围绕议题、交流思想。抗战胜利后,市场上物价飞涨,中国泉币学社编的杂志《泉币》经费出现40万元亏空,幸亏罗伯昭及时填补,才使该刊继续维持下去。
1948年冬天,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大势已去。罗伯昭的好友大多数都离开大陆,罗伯昭决定留下。之后,罗伯昭关闭了生利洋行,独资开设了德丰华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罗伯昭鼓励女儿参加随军的南下工作队,陈毅市长亲笔书写赠予他“拥军模范”的证书。抗美援朝中,他带头捐献了飞机大炮。1953年1月,经席文光、叶椿年的介绍,罗伯昭加入民建组织。1953年10月19日,他作为上海工商界代表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前线长达3个月的慰问时间里,他专门写信申请公私合营。合营以后,罗伯昭担任上海市国际贸易业同业公会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国际贸易联合公司副董事长、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理。
1956年初,罗伯昭当选民建黄浦区委首届副主任,当时的主任是叶宝珊。同年5月他当选民建上海市委第一届委员。1958年叶宝珊调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委,罗伯昭任民建黄浦区委第二届主任。之后的1961年第三届、1965年第四届,他均任民建黄浦区委主任。罗伯昭在晚年将自己所有泉藏捐献国家,实现了报国的愿望。
1976年2月3日,这位“泉界大家”、爱国企业家因病在沪与世长辞。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