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淑玲
摘 要:兴趣是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则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可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情境、游戏、故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情境;故事
小学是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起始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展开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数学知识以数字、符号等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常常使学生产生思维障碍,这样一来,学习兴趣自然无从谈起。鉴于此,教师应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学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还能够给学生更多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构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言,这种情境一定是趣味化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此外,教学情境的构建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多种认知体验,以此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推动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构建教学情境,即:熊大和熊二一共有6个苹果,它们想把这6个苹果分成两份,此时,它们遇到问题,如何分能够使分到的苹果一样多?由于这两个动画形象都是学生们所熟悉并喜欢的,进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被这样的场景所吸引,进而促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热情,同时,也引起了他们对问题的探究意识。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构建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将“平均分”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符合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使他们产生内在情感的变化,还能够以情境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为导向,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从而为有效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由于小学生难以维持学习的注意力,并容易受外界环境中其他事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够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此外,游戏活动的展开还顺应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此推动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
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厘米这一概念,笔者组织学生展开“闯关游戏”活动。第一关为“量一量”,即:测量作业本的长度,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关为“估一估”,就是让学生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第三关则为“测一测”,这一环节则需要学生实际运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以此准确地得出数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在游戏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闯关成功,进而主动参与其中,这样,不仅推动了教学的有效开展,还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此外,在游戏闯关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也同时更新了数学知识体系。
三、引入生动化的故事情节
相比较数学知识而言,小学生更倾向于将注意力转移到生动化的故事中,并对故事情节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赋予上生动化的故事情节,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故事情节为主产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还能够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帮助学生达到“学有所乐”的学习效果。
以“数学广角──优化”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笔者提出了生动化的故事情节,即:这是一个星期天,张阿姨去小丽家做客,小丽帮妈妈烧水,给张阿姨沏杯茶,如果你是小丽,你怎样安排时间?需要多长时间?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这样的故事具有一定的代入感,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并同时产生了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思考出合理的方案。可见,通过故事情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真正置于相对应的情境中,维持他们的注意力,还唤醒了他们的思维意识,进而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有积极的学习行为。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關键期,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学放到重要的地位上,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帮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实践证明,通过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构建、游戏化活动的设置以及生动化故事的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维持他们的这种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机制,从而促进其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莲,程鑫,陈亚红.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速读旬刊,2015(3).
[2]王玲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