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凤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环节中,应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征,在原生态过程追求时,应结合传承人、文化空间和继承人等几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点进行乡村景观的保护中,在维持文化空间原生态性的基础上,实现原生态民俗艺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存在阶段性博弈,要有效地解决博弈,就要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找出积极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失真;博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点,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向,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措施。在实质性措施的实施下,要有效的改善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性保护。如果呈现出商业化割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则人类文化保护与传承也会面临一定的问题。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结合其时间链条,实现原生态性保护在一种动态的博弈中,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原生态与失真的动态博弈
人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认识过程中是一种模糊与浅显的认知,如果在分析的精确一些,这种失真性的认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消极影响。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且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没有正式的提出,相关文化保护上没有得到联合国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概念,在保护世界文化和《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刚开始挖掘后就遭到各类破坏,其原生态性不复存在。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口号喊起后,这些表述形式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是与其原生态性背离,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形遗产、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等,讨论的结果也朝着原生态性靠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是人们讨论的重点,这一结论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很大的影响,学者不再单单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核心理念实现统一。在实践层面,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级管理,进行普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评定。在社会层面上推崇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人等,从而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性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是其核心,人具有社会属性,其不能脱离社会而进行各项活动,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应重点保护传承人,才能使文化空间更加广阔。随着文化空间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性得以体现,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直接的传承人,文化空间是传承人生长的主要空间,其依赖于文化空间而长存,文化空间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独传承,也可以促进传承人的成长。传承人对文化空间具有原生态性认识,在理论上非常完善,但是在实际的行动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层面上的动态博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层面上存在着失真的问题,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脱离,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存在严重的失真问题。以农村建设为例,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向。新农村建设可以帮助党和国家有效的处理城乡关系,改善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化建设。然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也是文化层面上的体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应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是我国数千年来传承下來的乡土文化,将之融入新农村建设中,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失真的问题。在处理这一问题环节,应坚持两种选择,要么抛弃固有条件,要么放弃政府的选择。每个村落都有自身的文化,存储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乡村景观内承载着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一些乡村景观内充分的体现,其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向。学术界也纷纷呼吁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再充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为其创设有效的条件,学术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然而,现实却存在很大的出入,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对原生态的认识还是存在局限性。城市内,一座座高楼大厦建立,民俗风情不复存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重视,拖拉机和推土机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数百年的乡村景观消失。例如在山东平阴乡村景观研究中就存在明显的毁灭,大树连根拔起,乡村中的民歌与与饮食等传统都不复存在,意味着乡土生活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彻底失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纯粹的“非物质”动态博弈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环节中,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却存在局限性,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失真的问题。实践中各类行动与理论背离,传承人的保护不够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不够,在有限的条件下,各类保护措施不完善,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失真的问题。有大量的学者也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定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方式。然而,在我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传承人被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了特有的文化空间后会枯萎甚至是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无法得到相应的经济支持,在不够雄厚的经济基础下,也会走向衰落与变异。当前国粹京剧的振兴需要大量的经济作为资本,很多民间工艺处于消失的状态下,需要大量的经济条件去保护。传承人创业艰辛,收入微薄,因此其很难找到下一代传承人,甚至自家子女也非常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继续从事此类行业。上述案例都充分的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济实力,民间艺艺术表演者的知名度要得到很大的改善,才能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与舞台化的演出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需要舞台化的表演加以保障,传承艺术的原生态,在原生态的民俗生活中才能将原生态的作品呈现出来。增加传承人的经济收入,才能使传承人更加专心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弟子,为下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乡村景观传承的博弈
在面对乡村景观保护中的问题时,应进一行深入的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和相关文化的保护应把握好尺度,既不能让乡村景观过于贫穷,也要肯定乡村景观文化的价值。如果乡村景观一味的保持现状,那么当地的居民就很难实现经济发展。我国有大量的乡村景观,不可能长期保留下来。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指导下,可以有选择性的保护各类乡村景观,实现乡村景观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出乡村景观特有的风貌与气质。
结语: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其保护环节中要提升其原生态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乡村景观的原始生态环境呈现出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从而使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提升传承人的待遇,通过推广舞台化的非物质文化表演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骆斯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龙川马灯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26-29.
[2]杨延兵.情感能量视域下的天琴传承模式研究——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琴为例[J].北方音乐,2020(12):52-53.
[3]李欢.基于文献计量与主题分析的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20,42(0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