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有目的地阅读,梳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2020-11-23 01:48张艺娟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8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张艺娟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应用类阅读类型。但在日常教学中,常有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把握不到位,答题错误率高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把握,利用课文《故宫博物院》,引导孩子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答题方法,掌握有目的地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提升答題的准确率。

【关键词】有目的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答题方法

引言

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它是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应用较广,可涉及日常生活、经济、科研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种常见的文本类型。但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通常由多则材料组成,整体篇幅偏长,信息呈现方式多样,承载的信息容量大,读起来要比连续文本更难。因此,小学生经常对该类文本把握不够到位,信息提取不够准确,导致答题错误率较高。为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把控能力,笔者巧借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故宫博物院》一课,落实有目的地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梳理非连续性文本的答题方式。

苏轼曾提及:“书富如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这句话意思是说书籍多如烟海,其内容纷繁复杂,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绝对不可能对所读之物全部用一样的力气去阅读吸收,而是根据各自的目的需要而不同程度地接受。苏轼的观点再次印证了“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必要性。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具有明确指向和目的的阅读智力活动。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保证阅读总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阅读过程中每个环节不旁支斜蔓,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从非连续性文本的自身特点出发,这种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落实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正可谓是恰到好处。

1.现状分析,问题呈现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位“常客”,学生从小学阶段便开始接触。然,笔者从实际教学中出发,发现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把握是当下小学生的一大学习难点:文本信息读不懂、答题没有方法、错误率极高……问题层出不穷。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略读课文,是教材中出现的较为典型的非连续文本,适合教师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把握单元语文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阅读策略之后进行迁移学习。但这篇课文由四则材料组成,篇幅较长,整课占据了6页的版面。冗长的篇幅,巨大的信息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初步阅读时无法恰当地应用阅读策略,读文章时,雾里看花,无法较好地自主完成导读部分所给的相关学习任务。

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初步阅读完课文后,部分优等生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对信息捕捉的敏感性开始尝试完成“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这一导读任务。但大部分同学依旧感到比较迷茫,对如此之庞大的信息量无法较好地辨别,面对任务不知从何下手。因此,针对学生出现的阅读困境,笔者尝试化繁为简,给孩子们带来一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课,“手把手”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其建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提升文本阅读的效率。

2.提供支架,提炼方法

2.1浏览通读,理清大意

《故宫博物院》一课文本篇幅长,包含的信息量大,如果学生带着导读任务“单刀直入”寻找答案,在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之下,难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造成答题的失误。首先,我先引导学生,暂不关注导读部分出示的学习任务,采用“有目的地阅读”的原则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用较快的速度浏览全篇,通读过程中不急于抓取任何具体的细节信息,只完成一个任务:理清每则材料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这一任务提示指向对课文各则材料主要内容的大致了解。对于文段内容的概括,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归纳方式,因此很快得出答案:材料一是以文字版的形式,总体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情况;材料二聚焦太和门,讲述了太和门的遭遇;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的网站,提醒了参观路线;材料四则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通过通读全文,理清文本大意,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有效信息的遗漏,对后续为完成具体任务而进行的有针对选择阅读材料有着先导性作用。

2.2明确目的,选择材料

在把握每一则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任务要求。明确导读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根据任务的引领,我们可以抓住该任务的关键信息“故宫参观路线图”,因此进一步解析任务——故宫的建筑、游览方向是阅读中必须把握的内容。根据这一任务导航,我们再次回到文本,发现只有材料一、材料三与材料四出现的信息与该任务有关,因此选定这三则材料作为关注对象,再次细读。有目的地选择与任务导航有关的阅读材料,聚焦对应文本,使得阅读更具指向性,目标更加明确。

2.3有效定位,圈画关键

确定需再次关注的几则材料后,接下来可缩小范围,有目的地定位关键信息。通过上一步的任务分析,我们清楚,文章中出现的故宫建筑物、方位提示词将是我们所需关注的重点信息,因此作出信息定位——找出并圈画材料一中出现的关于故宫建筑物的名称与方位引导词,例如:“午门”“神武门”“端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南边”“北边”“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找出材料三参观路线的指引:“单向参观路线”“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从而明确参观的行进路线方向。根据任务再次缩小范围,有效地定位相关信息,并圈画出关键词,有利于对任务的再次把握。

2.4图文结合,信息整合

图画是非连续性文本常见的呈现形式之一。为高效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做到图文结合,要引导学生将图画所承载的信息转换成文字,或者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画形式。在阅读图画文本时,要注意关注图画注释的提示:从材料四的注释可知,阴影部分是未开放区域,为不可游览区域。从注释中,我们可以结合平面示意图确定可游览的区域范围。接着,将材料一与材料四结合起来看。将材料一出现的建筑名称与方位提示词在材料四的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中对照找到,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画信息,疏通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与可游览方向,从而为家人们设计出故宫一日游的参观路线图。

2.5小结提升,形成方法

通过《故宫博物院》的任务导航,手把手引导孩子尝试运用有目的阅读的方式,梳理非连续性文本的答题步骤:读——选——定——圈——整。归纳小结后,现学现用,当堂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练习,完成导读中的第二项任务要求“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并于课后完成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加强巩固。

3.结语

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懂得有效地利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才能在阅读中自动关注与目标任务有关的重要信息。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能较高效率地提取有效信息,杜绝了漫无目的地摸索,暂时摒弃与目标无关的信息内容,减少阅读干扰,使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

有效落实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按步骤梳理非连续性文本的答题方式,将“读”与“做”高效地结合起来,提升了阅读效率,也提高了答题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水平.统编教科书六上“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0

[2]柯远峰.小学高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解析
三渗透,整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
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
非连续性文本,开启阅读教学新航向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分析
开掘元素,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