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泽
【摘 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就是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和我国的古诗词进行探索融合之后,对传统文化的再现性创作,堪称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以艺术歌曲和古典诗词为两个出发点,主要爬梳了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分析了二者相互碰撞结合的历程以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艺术歌曲;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历程;文化的融合及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3-0063-02
一、由诗入境,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爬梳及关捩分析
(一)艺术歌曲的发展溯源
艺术歌曲,在声乐歌曲音乐种类中有着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性。它以优雅、含蓄、高品位、精致的创作及表现特点著称。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是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得以确定,是西方音乐史上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直接推动了该音乐体裁的发展,它是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并加以融合的产物,它既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短短几十年间,诸多如黄自、青主、萧友梅、赵元任等中国作曲家在反复实践中,对西方艺术歌曲的艺术表达手法进行大胆的借鉴与模仿,并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歌曲创作模式。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作曲家对艺术歌曲创作的探索根据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存面貌的变化而发展,成为当今声乐作品创作表演的基础,对中国音乐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诗歌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在艺术歌曲诞生之初,作曲家们便对这一新兴的艺术体裁进行了在词、曲创作内容与技法方面相对严格的限制,有着较为固定的艺术要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艺术歌曲有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只有充分满足这两个方面要求的歌曲,才可称之为纯艺术歌曲。
首先,歌曲的创作者必须是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们必须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如莫扎特创作的《紫罗兰》,唱词出自德国著名作家歌德之手;门德尔松创作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原为德国诗人海涅所做的一首德文诗。其次,在音乐旋律创作中,要求曲调必须与作为唱词的诗歌情景交融,其钢琴伴奏又要与演唱者的旋律丝丝入扣。极为考验词曲作者的艺术境界、创作造诣,以及钢琴演奏者和演唱者的专业素养和音乐处理水平。
二、正声雅音,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一)诗与音乐的渊源
在世界文明史的漫漫长河里,中国的诗与音乐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文化瑰宝。而同样意境隽永且具有情感渲染力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朱光潜先生论及诗词的来源的时候,首先指出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他认为,能使得这三者结合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后来诗词、音乐、舞蹈三门艺术分化,“诗歌尽情向文学意义方面发展,于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毛诗序》中也有对诗、乐、舞三者关系鞭辟入里的阐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简而言之,我们的先民为了抒发胸臆而成诗,而有了最初始的文学萌芽,当诗表达不足时,便有了音乐和舞蹈,而有了最初始的艺术萌芽。诗歌,顾名思义、有诗便有歌。诗和音乐就如一母同胞,从诞生之日起就无法分割,以它们特有的渲染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融入到华夏子孙的血液中,影响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二)古典诗词与音乐在发展中的同一性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很多共性,例如创作群体、创作形式和情感表达等,两者在这些方面的相互渗透、促进、融合给人一种恰如其分的美感。
以创作群体为例,孔子在齐国听到古代歌颂虞舜功德的著名乐曲《韶》时,竟满口生香,丢失了味觉,接連三个月连肉味都无法辨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欣赏古乐如痴如醉,说明了他在音乐鉴赏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由此可见“乐”在古代社会被统治者和主流思想重视,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社会普遍重视音乐教育的氛围下,来自文人创作的音乐和来自官方音乐机构的音乐便成了当时音乐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或自行创作、或采风民间,这与诗词的主要来源不谋而合。
以创作形式为例,古典音乐和诗歌一般有以下两种创作形式:第一种,依词度曲式,即先创作词,然后再根据词谱曲;第二种,依曲制词式,即根据特定的曲调写词,词的字数和格律都根据所作曲调而定。为了方便词曲创作,或依词制调,或依调填词,词牌和曲牌便应运而生。词牌和曲牌其实是一样的概念,它们都是一种格律、音韵结构的定式。我们比较熟知的词牌,一般用风景、人物、事件命名,比如菩萨蛮、卜算子、忆江南、浪淘沙、沁园春等等。曲牌也是各有不同,一般用地名、曲子的节奏、结构、来源命名,比如长拍、短拍、急板令、梁州令、卖花声等等。所以说,诗词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彼此,才会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高度的同一性。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历程中三个重要阶段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早期萌芽及繁荣发展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伊始,维新运动之后,出现了“学堂乐歌”。简单来说,“学堂乐歌”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这也是西方音乐与中国诗词最初的碰撞交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诞生之初,便备受维新派和具有新兴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推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形成。辛亥革命之后,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我国初等教育中广泛普及开设音乐必修课。在实施这一教育改革后,乐歌的发展欣欣向荣,创作的体裁也愈加广泛,作曲家在歌词的选取方面通常采用意蕴含蓄、格律清新的古诗词,诗词和音乐的结合也变得更加流畅和自然。继而形成了早期艺术歌曲的雏形,其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人,代表作有《春游》《送别》等。在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中一种独特的创作类型,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有青主、黄自等人,代表作有《我住长江头》《卜算子》等。
(二)中國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停滞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压迫的屈辱史,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解放而斗争。在这种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歌曲的创作大多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斗争性,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专业性较强、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优雅含蓄、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便被束之高阁。这使得许多具有优秀专业素养的作曲家停止艺术歌曲的创作,纷纷投入到群众歌曲的创作之中。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新时期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艰难探索、曲折向前的中国文艺终于迎来了春天,日渐繁荣的文艺局面带动了音乐的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复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社会面貌得以改善、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便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创作环境。尤其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中国这片文艺创作的沃土上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曲家和大量的音乐作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在这一阶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优秀创作歌曲有王建中的《渔家傲》《声声慢》、秦西弦的《早发白帝》《静夜思》等。
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一)历史价值
前文提到过,艺术歌曲起源于西方国家,而中国声乐在记谱法成熟较晚、社会动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起步也较晚。在起步之初,多以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进行传播与传承,所以曲目散失情况较多。而保留下来、且至今传唱度高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作曲家千百次的雕琢与润色,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和我国的古诗词进行探索融合,堪称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艺术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性创作,也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古诗词成熟的格律音韵和乐曲的音调相互结合,是语言美和音乐美的高度统一。同时结合钢琴伴奏与和声之美,也让艺术歌曲迸发出属于东方的独特诗化意境,意境深远,焕发出夺目耀眼的艺术魅力。
五、结语
在历史洪流与时代更迭中,文化的传承及发扬、碰撞及融合总能在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这个相互融合的探索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在近百年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代代的文艺工作者前赴后继,用他们的才华和精神一步步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表达对先辈的崇敬之余,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他们对待艺术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精神。“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这批即将走出专业音乐院校的青年人有义务将中国的艺术歌曲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演唱者,我们还需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学底蕴和艺术修养,细致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技巧和音乐处理等方面的艺术特征,结合时代的精神,更深层次地表现作品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吕浩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J].艺海,2018,(5).
[2]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翔宇.先秦两汉音乐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任丽华.<诗大序>之“情”、“志”管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龚馨.中国近现代20-40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点及演唱技巧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