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毓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
摘 要: 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的隐性教育歧视具有隐蔽性、非攻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概念框架,从图书馆法定权利的完善化、专业阅读推广主体的多元化、推广客体的去标签化、推广本体的分层化、推广实施的人性化及反馈评价的平权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回应学生的学科阅读意愿、保障专业阅读推广的科学开展、彰显高校图书馆的职业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0-0054-03
1 背景
目前,在我国日益重视文化教育公平化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要以“平等、自由、共享”为宗旨,重视学生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统计显示,以“专業阅读”“阅读推广”为主题词进行布尔逻辑与“AND”关系组配,时间段为2009—2020年,在CNKI数据库精确检索到155篇相关文献,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专业阅读推广的内涵[1]、模式[2]、形式[3]、活动案例[4]等方面,研究人员并没有对专业阅读推广的隐性教育歧视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笔者参考高等教育公平理论,尝试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概念,并从专业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2 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概念框架
2.1 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形成
隐性歧视是指某些人或人群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一些不易察觉、相对比较隐蔽的方式不公平(当事人在某些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是不公平的)地对待另外一些人或人群,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内部资源分配不均、某些成员利益或尊严受损、个人发展空间压缩的待人处事方式[5],与其概念相近的词语有“微侵犯”“微歧视”“微冒犯”等。西方学界有关隐性歧视的研究以种族歧视和女性歧视等议题为主,我国有关隐性歧视的相关探讨已经初见端倪,如:肖鹏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领域首次引入“微侵犯”这一概念,归纳了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微侵犯表现,并梳理了问题自检清单[6];王波认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应该合乎道德,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言论、不礼貌称呼、慢待读者、宣扬偏见等[7]。隐性教育歧视是指 教育机构或教育者以某种合法或者法律难以明确限制的方式,甚至伴随某种善良的主观愿望,剥夺部分受教育者的资源、发展空间并造成其权利和尊严受损的教育言行和措施[8]。在很多情况下,歧视实施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公平性。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避免基于地域偏见、身体差异、思维盲点、个体素质等差异化因素导致学生人格尊严、阅读利益、学习资格被侵犯现象的发生,以达到追求合乎道德秩序的目的。专业阅读推广具有教育导向性等特点,是利用专业化的服务方式推广阅读,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和帮助,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目的是弱化教育的不平等、促进公平、认可和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但是,一些专业阅读推广人由于逻辑思维存在盲点,可能会忽视自身的歧视性言行,对学生造成一定伤害,进而影响专业阅读推广的效果。
2.2 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表现特征
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表现特征一般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学习阅读偏好、阅读认知能力、阅读负担能力等个体因素有关,具有隐蔽性、非攻击性和持续性等特点。隐蔽性一方面是指专业阅读推广的隐性教育歧视在短期内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长期以来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投下被歧视的阴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专业阅读推广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论和举动对学生造成了伤害。非攻击性主要是指专业阅读推广人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言语、行为、表情、姿势存在歧视。持续性是指专业阅读推广人在意识到自身的言行存在歧视并进行矫正前,会持续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3 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矫正目标
为了彰显高校图书馆维护智识平等的精神,其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避免采用合法或法律难以明确限制的推广形式,对学生获取、传播和利用学术文献资源进行限制,剥夺他们的阅读空间和时间,损害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2.3.1 加强管理。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专业阅读推广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覆盖面较窄;推广内容侧重于文史类文献资料[9];专业阅读推广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缺乏科学规范的阅读方法技巧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的阅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不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也会降低高校图书馆的公众信誉度。
2.3.2 响应学生的阅读意愿。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高校图书馆需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相关研究显示,89.4%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专业阅读指导。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免费提供专业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供给均等化。
2.3.3 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平等是现代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管理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观。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员应该保障知识和信息的公平获取、鼓励读写和学习、维护知识自由[10]。专业阅读推广的隐性教育歧视蛰伏于推广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被高校图书馆忽视,成为其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重视自我检查,尽快梳理专业阅读推广的隐性教育歧视自省问题清单,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隐性教育歧视反馈机制,时刻提醒专业阅读推广人和参与专业阅读推广的图书馆员注意自身的言行,进而遏制隐性教育歧视。
3 消除专业阅读推广隐性教育歧视的启示
目前,专业阅读推广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为了实现专业阅读推广服务的均等化,高校图书馆应对图书馆的法定权利,专业阅读推广的主体、客体及本体,专业阅读推广的实施环境和反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3.1 图书馆法定权利的完善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保护用户合法、平等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以上法律法规仅对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进行了纲领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行政、司法、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借助现有法律法规的支撑,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实践,完善教育平等的法律解释和教育歧视的认定标准,拓宽与教育歧视有关的法律援助渠道,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维护学生群体的合法权益,预防和矫正隐性教育歧视行为。
3.2 专业阅读推广主体的多元化
专业阅读推广人承担着引导学科阅读方向和推动专业阅读推广持续开展的重任,其综合素质影响着专业阅读推广的质量。中国图书馆學会要求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既要具备一般图书馆员的资质,也要具备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阅读指导能力、编写推荐书目的能力及公关能力等。杨莉等学者认为,专业阅读推广主要体现在帮助和引导读者阅读专业图书、运用专业的手段开展阅读推广两个方面。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建专业阅读推广专家组,邀请具有成功学术经历和健康阅读理念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学生的专业阅读提供指导和帮助。二是打造一支热爱阅读、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具备一定阅读理论基础和阅读推广经验及较强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分析力、信息力的学科馆员队伍,积极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组织、宣传和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科阅读需求。
3.3 专业阅读推广客体的去标签化
图情专家范并思曾提出,图书馆理论界对读者的管理、支配、教育的研究冲动,远远大于对读者权利的维护与尊重的研究冲动[11]。高校图书馆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借阅量、在馆时间、到馆次数等评选出“阅读之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那些成为“阅读之星”的学生可能会更加孜孜不倦、求知若渴,而那些阅读受阻的学生可能会渐失平等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利,成为信息资源“贫困户”。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读者已经形成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查询数据库的习惯[12]。事实上,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不具备互联网应用能力及获取、理解、利用信息技巧的学生难免会成为隐性教育歧视的对象。每一名学生都具备不同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经历,他们的阅读认知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不尽相同。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摒弃标签化思维模式,宽容对待学生的阅读行为,尊重阅读素养较低的学生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平等获取资源的权利。
3.4 专业阅读推广本体的分层化
专业阅读推广本体是指读者阅读的专业读物,包括专业的图书、期刊、数据库及提升学生专业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读物。与文史类经典书目荐读相比,学生更希望图书馆提供专业荐读,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应注重服务差异化供给。专业阅读推广人应按照课程教学目标,把握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阅读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在获取、理解、分析、利用信息方面的能力差异,避免同质化的专业荐读,构建分层化的专业阅读推广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阅读指导需求,以实现阅读服务的均等化。
3.5 专业阅读推广开展的人性化
在专业阅读推广的时间安排上,高校图书馆应考虑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多[13],尽量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14]。高校图书馆应以开展嵌入式学科阅读活动为主,以举办主题文献资源展及学术数据库培训讲座为辅,积极融入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按照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指导。为了遏制专业阅读推广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歧视,笔者将隐性教育歧视归纳为用语不当、错误评价、选择性服务等类型,专业阅读推广人应谨记图书馆精神,在开展相应的服务前自觉自检。见表1。
3.6 构建反馈评价机制
目前,高校图书馆完全消除专业阅读推广中的隐性教育歧视较为困难。在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学生应拥有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地与专业阅读推广人进行交流的权利。在专业阅读推广的参与者中,也许有一些个体具有一种或多种边缘群体的身份,或者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隐性教育歧视;也许有部分隐性教育歧视的实施者会对前者的质疑进行自觉响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以用户维度为中心的反馈评价机制,加强对隐性教育歧视这一问题的认知,保障学生的阅读权利。
4 结语
由于本研究中涉及的高校学生群体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我国有关隐性教育歧视的研究相对缺乏,西方国家校园隐性歧视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多层次的社会关系,我国高校图书馆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因此,本研究仅就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的教育公平研究拉开了帷幕,关于如何进一步构建合法、合理、合乎道德的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值得学界在今后的研究中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覃熙.高校专业阅读推广内涵及实践探讨[J].图书馆界,2016(5):72-75,88.
[2] 王美佳.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8):63-65.
[3] 高霏霏.基于“微课”的高校图书馆微阅读服务研究[J]. 图书情报研究,2019(1):47-52.
[4] 杨莉,陈幼华,谢蓉.高校图书馆开展专业阅读推广的实践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5(12):29-37.
[5] 刘晓琴.隐性歧视特点、危害及防范措施研究[J].企业活力,2007(1):84-85.
[6] 肖鹏.当偏见与歧视隐于日常:图书馆与信息服务领域中的“微侵犯”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4):5-10.
[7] 王波.图书馆阅读推广如何体现专业性[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28-33.
[8] 袁强.学校场域中的隐性教育歧视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2-88.
[9] 尹爱兰.高校图书馆专业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985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实证分析[J].情报探索,2018(7):111-114.
[10] 李炳穆,蒋永福.何以成为真正的图书馆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15-20.
[11] 范并思.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转型:理论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C]//中国图书馆学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12-29.
[12] 茆意宏,朱强,王波.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现状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85-91.
[13] 岳修志.基于读者自主调查的大学生阅读状况分析:以中原工学院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2-17.
[14] 查颖.阅读与大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文科大学生的阅读调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