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乐器“笛子”具有悠久的历史,仅从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文物标本作为起点计算,距今也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七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笛子演奏技巧非常丰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笛子;制作材料;艺术魅力;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7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53
一、引言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制作骨笛,作为狩猎传递信号及报警之用。据《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说明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制作工艺得到很大进步。由于竹笛比骨笛的振动性好,发音清脆;竹子取材方便、容易加工,使竹笛制作工艺与吹奏艺术流传至今。
二、乐器“笛子”的发展历程
“笛子”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文献中也对“笛子”音乐艺术给予较高评价。如:东汉时期由泰山太守应劭编辑的《风俗通义》中记叙:“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高度评价笛子“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
秦汉以前,笛与箫未做明显区分,常做一物两种称谓。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箫与笛成为宫廷伴奏的重要乐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传入横笛,亦称“横吹“”羌笛”。
至唐代,开始正式将“竖吹为箫、横吹为笛”加以区分。唐朝刘系制作七星管笛,开始蒙膜助声,是为笛子加“笛膜”的第一人。至此、笛子的制作工艺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笛子制式丰富多样,有: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此后、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中国戏曲舞台艺术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常用伴奏乐器,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音乐中,笛子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乐器。
三“、笛子”的制作材料与基本构造
“笛子”的制作材质有很多种:竹、红木、檀木、象牙、玉石、银、铜、铁、树脂合成材料等。竹子是制作笛子的主要材质,常用:蕲竹、苦竹、紫竹、白竹、湘妃竹等。选取竹质坚实、竹纹细密、管身直圆、管内壁平整光滑、外形美观的竹节。
笛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内膛适当位置装有“笛塞”和“海底”,用于控制气流方向,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缠于笛身外面有21道至24道缠丝,起保护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助音孔上系有飘穗装饰,笛身两端或左端镶有牛骨或象牙镶口。笛膜用芦苇膜做成,气流振动笛膜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笛子品种丰富多样、风格迥异,分为南北两派。常见有:曲笛、梆笛、口笛、侗笛、藏笛、蒙古笛、维吾尔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
四、笛子的音乐魅力与文学影响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并富于艺术表现的民族乐器之一,旋律悠扬委婉,演奏灵活善变穿透力强、音色明澈圆润动听。除了独奏形式外,在全国各大流派音乐以及多个民族的音乐中也广泛使用。在其他民间歌舞、京剧和其它地方剧种、说唱音乐的伴奏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领奏、合奏的艺术表现功能。
笛子的艺术价值成为历代文学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涌现出很多借笛乐抒情的诗词名篇佳作。如:诗仙李白的诗句《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刘长卿的《听笛歌》“:横笛能令孤客愁,绿波淡淡如不流”。李益诗句“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杜甫诗句“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等等,不胜枚举。
五、当代笛子演奏家及代表曲目
当代笛子演奏名家很多,其中20世纪50-70年代的代表人物有:刘管乐,代表作《卖菜》《蔭中鸟》。陆春龄的代表作《小放牛》《欢乐歌》。赵松庭,代表作《鹧鸪飞》《三五七》。刘森的代表作《牧笛》。王铁锤,代表作《黄河边的故事》。孔建华的代表作《故乡的回忆》、《黄鹤归来》。70年代以后有:曲祥的《沂河欢歌》。简广义的《牧民新歌》。李大同的《帕米尔的春天》。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江先谓的《姑苏行》。俞逊发的《秋湖月夜》。宁保生的《春到湘江》。蔡敬民的《到农村去》,马迪的《秦川抒怀》等,他们为古典乐器笛子音乐的传承做出来杰出贡献。
五、结语
本文简述了中国古典乐器“笛子”的发展历程,“笛子”音乐的音乐魅力与地位,以及深厚的民众基础,在历代文学著作中留存很多关于“笛子”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郝益军.笛子实用练习[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杨安青(1982—),男,汉族,河南周口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大学本科,商丘幼儿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