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炎
近三十年来,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了精致农业的理念,探索精致农业的发展模式,用文化和创意手段去改造传统农业,引导“生产、生活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了农业农村的转型升级。其成功做法,对福建省上杭县家庭农场的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台湾精致农业的成功经验
——坚持科技引领,促进农业智慧化。台湾地区高雄永龄有机农场,提出了有机农产品“智”造工厂的解决方案,整合农业微生物技术、智能播种系统、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播种、精准化控制、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包装,建立可溯源查询的产销履历,着力打造智慧农业4.0。
——注重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元化。台湾精致农业不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因地制宜将自然生态、农事体验、特色民宿、艺术文化结合起来,用心打造田园综合体,不断拓展农业的自然生态、教育展示和休闲娱乐功能,形成了主题鲜明、富有创意的区域特色品牌,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突出质量为先,促进农业优质化。台湾农业技术含量之高闻名世界,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为保证农业向优质型发展,台湾的各科研机构不断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从而使新興果品不断崛起;重点研发适合当地资源禀赋、先进完善、特色多样的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设施及配套设备,不断提高农业作业质量和效率。
——发挥协会作用,促进农业机制化。台湾精致农业发展得如此迅速,合作社、农会等农业合作组织功不可没。台湾地区共有302个农会,主要提供供销经营服务、信用贷款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等。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对整个产销过程进行统一的组织,使农业生产与运销环节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农户获利增加。
上杭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
截至2020年6月,上杭县共有3271家家庭农场,占福建省总数近10%,年产值7亿多元;共培育省、市、县示范家庭农(林)场246家。上杭县家庭农场总体发展速度迅猛、产业结构多元、经营规模适度,成效初显,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土地流转不顺畅。大部分的家庭农场都面临土地集中流转难、流转价格贵、时间短、续租难等问题。此外,还存在加工、仓储辅助设施用地、临时用地审批困难,水电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金融扶持不到位。家庭农场的发展与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完备的涉农保险以保障生产。从资金来源看,目前多数家庭农场主要以自有资金、亲友借款和民间借贷为主,银行贷款存在额度小、利息高、缺乏抵押物、授信担保难、手续繁杂等问题。能获得政府扶持的家庭农场数量及比例较少,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从农业保险层面来看,存在着“赔偿金额偏低”“保险覆盖面少”“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不到位”和“保险理赔困难”等问题。
——品牌建设不够响。上杭县是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强质量监管下孕育出“上杭槐猪”“通贤乌兔”“上杭萝卜干”等许多品质出众的特色农产品。但上杭县家庭农场普遍不重视“三品一标”认证,绝大多数家庭农场没有注册商标,未培育自有品牌,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限,低端化、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成为制约上杭农产品走出去的短板。
——融合发展难度大。现代农业某种意义上已蜕变为根植于土地的科技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创意产业。但上杭县的家庭农场仍以个体农户经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单纯生产、功能单一、产品初级、产业链短,极少将产业链延伸到第二、三产业。已有的“农家乐”经营模式也都大同小异,未能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缺乏参与互动和文化创意。
——人才培养较滞后。上杭县大部分农户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受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等因素制约,加上针对家庭农场的职业技术培训相对较少,难以实现向科学化、信息化转变。培养和引进爱乡村、懂农业、会经营、有情怀的一代新人,成为乡村能否振兴的关键所在。
——销售渠道太单一。上杭县家庭农场以小农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在获取信息能力和谈判能力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上对中间商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农副产品销售主要以批发零售为主,“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少,能利用自媒体和“网红”代言带货的农户则更少,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时常出现滞销积压的情况。
家庭农场转型升级建议
——深化政策体制改革,加快解决人、地、钱等问题。一是强化用地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市场交易规则,让农民无后顾之忧进行自愿、合理流转。对生产及附属设施用地,主管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落实用地优惠政策;主动介入,提供法律咨询、供求登记、信息发布、中介协调、指导签证、纠纷调处等服务,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二是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难方面,政府应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基金,为家庭农场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支持;要鼓励和引导银行及各类社会资本向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数量和比例,优化财政支持结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渠道安排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三是健全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制度方面,各级政府要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支持各地依托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和产业园区等,采取田间学校等形式开展培训。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名优产品竞争力。一要支持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牵头管理和使用现有区域品牌(如“上杭乌梅”“上杭槐猪”“上杭萝卜干”等),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整合同类产品形成“拳头效应”。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名特优新农产品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储备库;制定品牌建设奖励政策,对获得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区域名牌农产品等给予特别奖励和补助。三要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借助现代传媒、网红代言等方式,挖掘农产品的历史、传统、风俗等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使农产品品牌既有“特色”还有“故事”, 坐上文化的“顺风车”。
——文旅创意融合发展,做精做透拓展农业功能。要把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走向精致作为家庭农场建设的内核,不断开发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 环保功能、游憩功能、医疗和文化传承等各种功能。要重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创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活动多样化、多层次发展,从最初的观光、采摘逐渐向休闲体验和农业价值链整体提升等过渡拓展。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做精做强。要做精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向集生产、融资、销售、供应、加工、储藏、培训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转变,提升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台综合性扶持政策,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上杭特色产业,以“公司+农场”的模式,重点发展油茶、水果、蔬菜、槐猪、乌兔、家禽、食用菌等产业链和加工链,培育壮大亿元产业链。
——加强平台建设,拓展营销渠道。要努力拓展农副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超”“农校”“农企”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城市开辟农产品专卖店,直供直销;利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等方式,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建立联系。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生产消费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