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美术注重画面中意境的表现,意境在中国古代美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画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简单介绍中国山水诗的意境美与山水画的诗意美,并以作品为例详细探析山水诗画的意境美。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术;诗画;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3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27
一、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发展中,不仅给后人流传了至宝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有众多作品且保存完好,而众多古代美术作品被现代人们视为国之瑰宝,被很多博物馆与艺术馆保存。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化发展中,最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不少文人墨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自己浓墨的一笔。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统治阶层的政治背景,有人官场得意就有人官场失意,古代的文人们便在诗画作品中寻找精神寄托,把情感寄托于书画作品中,这也是他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诗中有画——中国山水诗的意境美
中国的山水诗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中心思想,山水诗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而演奏出最美妙的乐章。当我们在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山水诗时,就像在欣赏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当作者看到庐山的瀑布时,并没有详细表达瀑布有多高多大多美,而是从内心之处站在虚无缥缈的地方观看此景,看出这香炉生出的袅袅紫烟,朦胧缭绕,此文中并没有具体标明何时何地的紫烟究竟是否为三千尺的景象,而若是没有看透万里的乾坤眼与百年的时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这也可以从文中字里行间明显使人感受到诗人的胸怀与情义,这也是文中所表达的审美意境。
再如当我们读到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中优美的诗句时,使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优美如诗句中所呈现出的景象,在江南的莲塘中,荷叶田田,鱼儿尽情的穿梭其中,采莲的姑娘在此流连忘返,欢乐的歌声贯穿其中,这是一幅多美欢乐的景象,使人身处其中,久久无法忘怀。而这种山水诗到了唐朝时便不再以观景象创作诗句而是使山水成为自己心中的元素,人们追求一种超然脱俗、清净空灵的境界,表达一种幽静空明的氛围。
如唐朝诗人王维作品就诸如此是,苏东坡曾评说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对自然景物的感受非常独特,他笔下所描绘的景物都独具各种神韵,他所描写的景物动静结合,诗中语言自然流畅,诗句节奏清丽舒缓,意境甜美幽静,如《竹里馆》中王维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中,弹琴吟啸,周围没有别人的打扰与烦恼,只有明月与之相伴。
三、画中有诗——山水画的诗意美
人们从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原因之一是从中对此寄托了自己对于善的追求。
这种思想对于我国艺术思想的发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人们更是大量的运用这种“比德”的审美观念来进行创造。
如王冕在《墨梅图》,王冕喜爱画梅花,更是以作品中所描繪的梅花艺术形象来寄托自己的追求,表达自己的情感。
北宋画家范宽代表作《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是作者周围环境的再现,主要内容是表现北方的山水。此幅作品运用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虽无法从中了解到此山水的具体信息,如地点,气候、季节等,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北宋山水的雄伟壮阔并非常真实,作者采用诗画意境的构图手法,把北宋山水表现得极为淋漓尽致,作品采用全景式构图,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朦胧的中景将前景与后景分离,在前景中,作者对树木进行塑造,生机勃勃,给观者以极大的震撼,这幅作品既写实又写意,情景交融到恰到好处,充分表现出北宋山水的雄伟壮阔。
四、结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也是书画相通的基础,“诗中有画”提高了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画中有诗”使画面的意境更加令人向往,总之,一幅画中假如没有诗,那么这幅画便不算完整,仅有画面的画只是完成了一部分,要给予画之意境,为画添加符合意境的诗句,而一首诗若是没有前期对于描述诗歌中心的画面,那就无法进行诗歌创作,更何来画面意境与思想感情之谈。所以需要书画结合,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参考文献:
[1]肖华英.中国古代美术的诗画意境赏析[J].山西档案,2019(03):173-174.
[2]王玲娟.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论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两大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45-149.
[3]宋坚.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04):19-23.
[4]陈晶,洪玲.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20-21.
作者简介:王海曼(1996—),女,汉族,山东滨州人,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专业,研究方向:水彩。